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十三章 如何让村民吃饱,富起来?

从本章开始听

那六百多平方米的土地竟然只能产出四十多斤的粮食?

这已经不能说是低产了,简直就是没有产量可言。

在山村外面随便种一小块地的收成都要比这个多。

粮食产量如此之低土壤质量是主要原因。

他仔细望向那片农田,发现田里主要种植的是高粱。

但田中大部分的高粱都已经枯萎发黄可以当作柴火了,而杂草却长得比庄稼还要茂盛青翠。

少数几株长势较好的高粱叶子上也布满了被害虫和鸟雀啄食的痕迹。

田中央立着的稻草人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农田四周是茂密的树林,地上还留有野兽的足迹。

这里的土地极其贫瘠不适合耕种,再加上缺乏除草手段、天旱少雨以及害虫鸟雀野兽的破坏……一亩地能收获四十多斤粮食已经算是很乐观的估计了。

“黄村长你们村主要种的是高粱吗?”李恒询问道。

“是的。”

朱老板回答道,“几乎全都是高粱,只有在村民家附近的菜地里才种了一些常见的蔬菜。高粱喜欢温暖和阳光,并且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雨水稀少的山地上种植最为合适。”

他出身农家对各种农作物的特性了如指掌。

李恒本来想问既然高粱的收成不好,为什么不尝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呢?

比如中药材、红心猕猴桃、高山葡萄之类的。

但这个问题刚到嘴边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

这样的问题就像是在问那些贫苦山区的孩子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一样无知。

恐怕只有那些从未走出过办公室的所谓专家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村子里不种植经济作物,很可能是因为交通不便造成的。

如果交通方便的话,他们早就种植了哪里还需要别人来提醒?

再者经济作物不能当饭吃,如果卖不出去的话只能烂在地里。

以前种植高粱至少还能勉强糊口,如果贸然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的话,他们可能连最后一口饭都吃不上了。

所以,陆家村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温饱。

清浅给他送来的饭菜里,只有野菜和几粒米饭。

而且,似乎只有昨天下午和今天中午送了饭,早上并没有送,因此他猜测,村民们可能一天只吃两顿饭。

显然,陆家村的温饱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尽快解决。

“黄大叔,你们村每人每年的口粮是多少?”李恒问道。

“村里的高粱一年只能种一季。”

朱老板解释道,“而一亩地只能产三斗粮食,所以村民每年的平均口粮,还不到三十斤。”

不到三十斤?

如果换算成钱的话,那他们的年收入还不到一百块!

李恒被这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了。

在外面,一个乞丐一天乞讨的收入,都比他们一年的收入多,他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一个沉重的念头突然闯进他的思绪,让他心情压抑:陆家村,或许已有人因饥饿而离世!

“村民每年的存粮本就寥寥无几,却还不得不拿出部分去附近的市集换取大米,人不能总是以高粱面为生,因此大米在陆家村显得尤为珍贵。”

“为了补贴家用,农闲之余,村民们会上山狩猎,砍伐柴薪。日常餐桌上,也多是野菜掺杂着少许高粱面。”

听闻村民能上山狩猎,那些平日里足不出户、仅凭想象臆断的人或许会问,为何不让村民们天天享用野味呢?不仅美味,还富含蛋白质。

然而,只有像李恒这样亲身经历过山区生活的人才深知,狩猎的难度有多大。

猎人们往往空手而归,能捕获猎物的时候寥寥无几。

即便是偶尔捕获了猎物,他们也会舍不得品尝,因为猎物需要拿到市集上换取食盐、肥皂等生活必需品。

所以对于猎户而言,捕获猎物并不意味着就能享用。

“陆家村实在是太贫穷了!”

“村民们的日子都过得太艰难了!”

李恒不禁再次感叹。

突然,李恒眼前一亮:既然陆家村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食物短缺,那为何不尝试让村民们种植土豆以解燃眉之急?

土豆虽然口感一般,但产量极高,一小块土地就能满足一个家庭的口粮需求。

只有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人们才会考虑如何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李恒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等村民们衣食无忧后,他将与村长携手,引领村民们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种植满山的经济作物,最终带领村民们走向富裕之路。

一名教师到贫困山村支教,传授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村庄带来文明与科学的理念。

李恒在上一个村子支教时,就曾与村长携手合作。

他们将村里的土壤送至农业技术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村里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和高山葡萄。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天麻,并动员全村力量修建了一条进山公路。

李恒还不辞辛劳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联系外部的药材商进村收购村民的农产品。

当地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专项拨款。

短短一个季度后,那个村子的面貌便焕然一新。

村民们不仅吃得饱饭,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几百元飙升至人均十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下半年,李恒还协助村长丰富了村民们的娱乐生活,让他们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

当李恒离开村子时,家家户户都前来送行,孩子们的眼睛都哭肿了。

他的后备车厢被各种山货、鸡蛋和腊肉塞得满满当当。

而李恒的内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深感这才是他山村支教的真正意义,甚至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

李恒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村子的土壤保肥力弱、PH值高以及土壤结构松散砂质化的特点。

这种土壤不仅适合种植中药材,也适合种植土豆。

由于陆家村和上次那个村子都位于西北地区,李恒推测两地的土壤结构应该相差无几。

“李先生,针对陆家村的现状,您有何高见?”

朱元璋试探性地问道,“看到村民们都吃不饱饭,我心里真是难受啊!”

这位黄村长似乎还算有些责任心,看到村民挨饿会感到心痛,李恒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想。

实际上,陆家村的地理和土壤条件极难改变其贫困现状。这也正是为什么两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吏都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他此刻正拭目以待,期待李恒能施展逆天之术,完成数千年来无人能做到的事情。

“让村民们吃饱饭其实并不难。”

李恒皱着眉头说道,“但想要让他们真正富裕起来,那才是真正的难题。”

毕竟,在这样陡峭的山上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实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他抬头望向前方巍峨的大山,深知修路的难度不亚于当年修建红旗渠。

如果路修不通,那么致富就无从谈起。

“让村民们吃饱饭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富裕起来?”

朱元璋闻言愣住了。

他一直觉得让村民吃饱饭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然而在李恒眼中,这似乎只是小菜一碟。

而李恒所关注的是如何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朱元璋感到汗颜。

他从未敢想象过能让陆家村的村民致富,他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如何让村民吃饱饭的问题上。

看来,他和李恒在思想境界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李先生,请问您有何高招能让村民们吃饱饭呢?”

朱元璋放低姿态,向李恒请教道,“至于如何让村子致富的问题,咱们还是留待以后再议吧。”

“这件事情其实并不难办到。”

李恒解释道,“但首先,我需要在陆清浅家进行一项试验。”

“毕竟,如果没有看到实际的效果,其他村民是不会轻易改变原有的种植习惯的。偏远山区的村民在思想上往往比较保守。”

他记得在上一个村子时,他和村长费尽口舌才说服村民们尝试种植中药材。

一开始,村民们都不愿意改变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植方式,更担心种植失败会连原本的收成也保不住。

“陆清浅家?”

朱元璋问道,“你是说陆大壮的女儿家吗?之前就是她家在照顾受伤的你,每天也是那个小丫头在给你送饭换药。”

“就是她家。”李恒确认道。

“好的,我回去就告诉大壮,让他全力配合你。”

朱元璋说道,“李先生,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村民们改种其他农作物,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吗?”

“正是如此。”

李恒回应道,“不过那东西此刻尚在我的旅行包内,并未随身携带,否则便可直接展示于你了。约莫三四个月,即一个季度左右,我便能助力陆大壮家摆脱饥饿。若其他村民见到陆大壮家的丰收,必定会纷纷效仿,届时我们便可广泛推广了。”

他对此事并不觉得有何特别,视作平常。土豆嘛,市面上不过一两块钱一斤,随处可见,因此他并未向“黄村长”详细说明。

然而,朱元璋却感到难以置信。

以他对农业的了解,他想不到有什么农作物能在一个季度内成熟且产量如此可观。

但既然李恒愿意尝试,那便让他去试吧。

“我们进村吧。”朱元璋转换了话题,“李先生,你昨日提及世家门阀分权是扰乱王朝秩序的根本原因,我初时还不太相信。但昨晚深思熟虑后,确实觉得你所言非虚。”

他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经历,陆唯作为县令,想要安排他进入陆家村担任村长都困难重重。

“李先生,你能否解释一下,为何我们华夏百姓如此重视宗族和姓氏呢?”

“黄大叔,你似乎有些偏离正题了。”

李恒带着深意的目光打量了他一眼。

“你看你们村庄如此贫困,不思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却沉溺于这些与你无关的历史问题?即使你弄清楚了,又能如何,能当饭吃吗?”

“只是爱好,爱好而已。”

朱元璋有些尴尬地解释,并向李恒拱手,“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实际上,向李恒请教这个问题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宗族世家的观念其实源远流长。”

李恒开始解释,“远古时期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刀耕火种,生产力极其低下。”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狩猎、对抗天灾。这样形成的族群,可以说是最早的宗族形式。这与狼群、猴群的结群行为颇为相似。”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

朱元璋频频点头,心中更为震惊。

李先生的学识竟然能洞察到上古人类的生活状态。这已经超越了对过去五千年的了解。

史书通常认为,上古人类能够生存下来得益于圣人如三皇五帝的教化,他们发明了火种、发现了农作物、尝试了各种草药。

而李先生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上古人类的团结合作是他们生存下来的关键。这与狼群、猴群的生存方式相似。

朱元璋甚至觉得李恒的理论比《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更加贴近“道”的本质,而史书中的描述似乎更偏向于神话色彩。

“因此宗族现象是自然形成的生存策略,它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无法被彻底断绝。”

“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族和姓氏的概念逐渐明确。”

李恒继续阐述道。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在夺得天下后,也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他明白百姓看重这一点,因此借此来笼络天下李姓之人。”

“甚至在现代也有人因为发达了,便声称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竟然有人冒充皇室后裔?

朱元璋感到有些茫然。

“既然先生说宗族观念自古就有,那为何外族人没有如此强烈的宗族观念呢?”

“或者说他们的宗族观念相对淡薄?”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推翻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而蒙古人对于宗族传承并不太重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15 9:25:56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