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士来自向往 道德经

这个道士来自向往 中子星02 武侠仙侠 | 现代修真 更新时间:2021-05-24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常常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世间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的。

侯王将相若能坚持学道行道,老百姓就会上行下效,自我化育,充分发展。

化育发展过程中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无名·朴”来镇住它。

如能做到不争名夺利,朴素诚实,就不会产生贪欲。

没有了贪欲和非分之想,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天下将自然安定,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高的德,隐而无形,不处处标榜,这样是有德的。

低下的德,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处处标榜,这样是无德的。

上德者遵循天地之规律,不去失常妄为,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

下德者表面上遵循天地之规律,却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所以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去干预。

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

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

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到人的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

所以说失去了“道”后,才有了“德”,

失去了“德”后,才有了“仁”,

失去了“仁”后,才有了“义”,

失去了“义”后,才有了“礼”。

“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处处讲礼,从某种程度讲是社会开始有祸乱了。

智辩之人,后天学来的有些巧辩知识,对道来说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

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

所以要懂得取舍,不能舍本逐末。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就会清明无天灾;地就会安宁;神就会很灵;山谷就会水源充沛;万物有道的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君王有道,就会正天下。

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明,恐会崩裂;大地不安宁,将会有许多灾难发生。神不灵,起不了作用;山谷没有水源,将枯竭。万物若无道的滋养,万物无法生长,将渐毁灭;君王无道则易成为暴君而遭推翻。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这难道不是以谦卑为根本吗?

难得不是这样吗?真正的荣誉其实无需赞赏。

不想自己成为一块光泽的美玉,宁愿自己像一块坚硬朴实的石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物极必反,一阴一阳相互转换,万物周而复始地运化着,这是道的运行规律。处事柔弱、不争、谦下,这是道的运用法则。

天下万物由有形有相的太阳与地球所化育,而这些有形物质,又都来源于看不见的茫茫宇宙,来源于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

明道的人,好像是愚昧的人;

精进修道的人,好像在退步;

真正在行道的人,与世俗人没有两样;

上等德行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心地洁白的人,还是会遭受许多辱骂;

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偷懒;

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

越贵重的器具,做的越慢;

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

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无形无声,没有名份。

然而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以生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

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之。所以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同时也是纵横天下最坚强的。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遵循道顺其自然的好处。

没有说出来的教导,遵循道顺其自然的益处,普天下很少有比得上的。

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虚名和身体健康相比,那个更应亲近?

身体健康和钱财相比,那个更应多一些?

得到名利和为此死亡,那个更有病?

所以过分贪图声色货利,必然会过分劳人身心耗人精气,财物积藏的越多,必然失去的也越多,甚至会招来杀生之祸。

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取之有道。

知道满足了,才不会遭辱身之祸;只有适可而止了,才不会遭亡身之灾。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无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大的成功,好似没有,其作用才不会衰竭;最满的充盈,好似空虚,其作用才不会穷尽。

最直,好似弯曲一样;最灵巧,好似笨拙一样;最好的辩论,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平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暑热。清静才是普天下的正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行于天下,各国无争无战,和平相处,连战马也会卸下鞍来去耕田了。

天下无道,各国必争城掠地,互相攻伐,母马也要被逼上战场,在战场荒郊生小马。

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了满足以后,心里就会安定知足,就能常久立足于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大门,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

不望窗外,也可明了天体的运行规律。

只知赶路,走的越远,表示他对真正的道所知越少。

因此,圣人不去远行,也能知识渊博;不去观察,也能有所明白;不去亲自动手,也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世人努力求学修行,会让一个人觉得收获日增的同时,也会增长傲慢自负,强化自我意识,如果这样,“道”的智慧反而会日渐损失。

学道修行,是把我们错误的认知观念、心态行为,加以反观内照,一一去除掉、净化掉,减少了再减少。以至于达到不需要努力修行就能自然做到。

遵循无为,自我小我意识彻底消溶,那么天下没有不可以成功的事。

统领天下,使百姓返璞归真、安心自在,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事情了!

如果用自我小我的观念去统领天下,常常会事情繁多,越帮越忙,就无法使天下安定。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然纯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

听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他们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入军不被甲兵所伤。所以,兕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它的刃。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高贵,是因为没有谁去命令而天下万物常常自然形成。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和发育,使万物壮大和成熟,使万物生养和颠覆。

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就是最玄妙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既然掌握了根源,就能了解万物的属性。既然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再坚守万物的根本,就终生没有危险。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生不会遭受辛苦。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治。

能洞察细微叫做明,能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识的话,我就沿着大道行走,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大路非常平坦而宽阔,而大家却喜欢找捷径。

朝政极为衰败,农田十分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统治者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违背道义的呀!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用这种榜样来修养自身,个人品行就会变得纯真;用这种意识治理家庭,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用这种意识来管理乡里,美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用这种意识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丰富多彩;用这种意识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

所以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通过观察所处的乡里了解其他乡里,通过观察自己的国情了解他国,通过观察今日之天下了解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就凭借这样的原则。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就不会去扑他,禽鸟就不会去攻击他,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力充足;成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柔和。

这是和气充足所至。知道中和的道理称其永恒,知道永恒的道理则是圣明。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刚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老,可以说这不是大道自然规律,不遵循道就会短命。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妄言上午不一定是明白的人。堵塞其感官之窍,关闭其欲望之门挫去锋芒,解脱纠纷,顺和光辉,混同垢尘,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

进入大同境界的人,不可以自己的得失来判断,而是要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这样的人才会被天下人所尊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用公平正直的办法治国,用奇谋的手段用兵,用清净无为之道来统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呢?

天下禁令越多,民众就会越穷,民间的武装越精良,国家越混乱,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越会不断增加。

因此圣人说:“我们无所作为,人民心自然顺化,我好清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厚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

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凶狠。人们对此迷惑,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却不为难别人,刚正不阿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成就辉煌又不自我炫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管理百姓,侍奉苍天,没有什么比节制收敛更重要的。所谓节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剩的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那样。按照道理来治理天下,就算是鬼也不起作用。不只是鬼不起作用,是因为就算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两方都不去伤害民众,民众则会受益于他们的恩泽。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可以庇荫万物,是善良人的修身养命宝贝,不善的人也依靠它来保护自己。美好的话语,可以获得人们的尊敬,高尚的行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

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

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

古人为何要如此重视道呢?还不是因为有道可以立身,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就能免除吗?所以道可以说是天下最尊贵的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心境来作为,以无事的心境来做事,以恬淡的心境来品味,把大小多少看淡,才能以德报怨。

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简单处下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

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的许诺,往往很少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那必定会遭遇更多困难。

故而,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但终无难成之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内心安定就能把持局面,它尚未出现的征兆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碎,破碎后变成细小的东西容易消散。所以在征兆没有发生前要早作准备,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要治理好。

参天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行程,开始于脚下。

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就会失败;如果执着地占有,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执着占有,就没有损失。

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因而也就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珍奇货物;

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

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机智巧诈,侥幸炫耀,而是用“道”使百姓变得浑厚淳朴,真诚自然。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学的智巧太多。

所以如果以机智计谋来治国,是国家的贼、灾害,不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福气。

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认识社会混乱与和谐的法则。经常用这一模式治理,这就叫玄妙之德。

这种玄德,很深奥,很长远,与世人认知是相反的,长久以往可以达到天下大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百川的下游,所以才能使百川汇集。

因此圣人想要在上面统治人民,必须对人民言语谦下恭谨。想要在前面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

所以圣人居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重量压迫,处民之先而人民并不感到害怕。

因此天下人都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反对。

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都说道的范畴太广大了,哲理太玄妙了,境界太虚无了,似乎没有相像的。

正因为广大玄妙,所以才似乎没有相像的。

如果相像了,时间长了,就会分解细分成专有的学问去研究了。

我有三个法宝,一直持有它:

第一是仁慈博爱,第二件是节俭爱惜,第三件就是不与众生争。

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处处争先,反而能够居为万物众生之长。

而世俗之人却舍弃仁慈追求匹夫之勇。舍弃节俭爱惜去妄求广泛的回报。不愿居后而处处与人争先出风头,这就是自讨苦吃自寻死路。

那仁慈博爱,战必胜,退可守,守必固。天道想要援救谁,就赐给谁“慈”来护卫他。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善于统帅军队的人,不会依赖武力;

善于作战的人,内心平静不会怒形于色;

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

善于用人的人,为人谦下,礼贤下士。

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

这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

这就叫做符合天的最高法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的的说: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

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

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

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爱好和平正义的军队必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说话有一句,做事有主心骨。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

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是一位上等高人;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是一位病入膏肓之人;圣人不会这样,因为其自己治好了这种病。因为“病病”,所以就不会生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让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那么说明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才算到了。

要做到这样,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己的主张,但绝不自以为是;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但绝不妄自尊大。

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行事鲁莽,无所顾忌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勇于柔弱处世就可以自保。

这两种方式,一种有益,一种有害。

上天所厌恶的,有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

自然的法则是,无需争夺却能够取胜,不用言语却能做好回应,无需召唤自然而来,安然散漫之间就能做好谋划。

天就像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看似稀疏却从不会有所遗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当百姓连死都不怕了,用死去威胁他们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邪恶的人,我就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去行恶?永远应该由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代替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这好比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伤着自己手指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受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苛捐杂税太重,所以受饿;百姓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恣意行事,任意妄为,所以难以统治;百姓不惧怕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太过于奢华,所以百姓不怕冒死一争。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长得时候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初生时是柔弱的,死后是枯槁的。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就像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少那些不足的,来供养给那些发而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凭仗它们,居功而不自傲,并且他也不愿张扬自己的美德和才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穿透坚硬岩石的力量没有能够比得过它的,也没有能够代替得了它的。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

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即使调解了仇恨,也一定还有余怨,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讨要欠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据的人一样宽容,而没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像收税的人一样苛刻。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总是帮助以善行事的人。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坐它;

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

使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7 9:19:37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