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天 三十四章 抑制冰融

医天 idMHS_4287365151 科幻网游 | 其它竞技 更新时间:2017-07-07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首战龙卷风取得成功的事实,让环球气象组织的负责人和专家们都喜出望外。他们进一步认为:同意黄炎厚组建医天小组并制订和实施医天计划的决定,是符合气象科学发展规律的决定,是正确、英明的决定。就是这个决定,使他们在世界联合组织下属的许多组织中越来越光彩——这对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多大作为的环球气象组织来说,不但增强了他们对气象事业的信心,而且也提高了敢于打破旧模式、开创新途径的勇气。所以,他们把过去曾经想过、却一直未能实现的想法都翻了出来,准备找黄炎厚和吉姆来商量一番。

黄炎厚和吉姆来到环球气象组织总部小会议室,不但受到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而且许多专家也都向他们翘起大拇指。

吉姆暗暗地碰一下黄炎厚,然后小声说:“大概又想让我们去干别人不愿意干或者干不了的事情。”

黄炎厚瞥他一眼,笑笑说:“这不算坏事儿,说明人家看重了我们。”

果然不出吉姆所料,气象组织的一位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

“今天请你们二位来,有要事相商。说起来你们也清楚,就是全球冰川消融问题,厄尔尼诺现象问题,还有……等等。

“医天小组的成员们都是全球气象行业中的佼佼者,你们的气象飞盘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尖端飞行器,你们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材料,都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你们的计划、技术和实施方案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想把上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放到医天计划中加以实施。

“至于需要增加的经费是不存在问题的,只需你们搞好预算报上来即可。”

“医天计划后期要实施的内容还没有完成,现在……”

没等黄炎厚把话说完,负责人就抢过话头说:“这个情况我知道,材料我看过了,这与计划内容不矛盾。你们的计划内容是测重现实情况,解决刚出现的气象问题,所以要根据气象情报来确定要实施的内容。我讲的这几个问题,虽然都有一定的历史性,但现实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快,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程度。所以,经过组织和专家们共同研究,决定把上述几个问题纳入医天计划第三阶段要实施的内容之中,与原来的内容妥善穿插进行。”

“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按原定的时间完成计划了。”吉姆说。

“时间不算问题嘛!”负责人说,“气象工作虽然有较强的季节性,但它绝对不同于种庄稼,不需要‘定时播种,按时收割’嘛!”

“既然组织有这样的意图,作为实施者,我们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黄炎厚说,“回去以后,我和同伴们商量一下,打算对每种项目,都研究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报给你们审定。”

“很好!你们把要研究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提前告诉我,到时候派有关专家去和你们一起研究。”负责人把在座的专家们看了一遍说,“你们都听到了吧?一定要积极地、认真地参与研究,把你们的本事全拿出来,尽力协助医天小组,必要时也可以同他们一起出马。一句话,确保实施成功!”

黄炎厚和吉姆回到生活小区,立即把同伴们召集到一起,首先向他们传达了环球气象组织的意图,然后谈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精英们围绕这些问题,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议论了一番,一致认为这是件好事情——不但增加了下一阶段的计划内容,使实施工作丰富多彩,而且也能更有效地锻炼我们在医天事业中的各种本领。当然,他们也提出不少有关方面的具体问题,特别是约瑟夫和郑汉仁,对冰体消融、厄尔尼诺、等现象,的确知之甚少。所以就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使被称为“气象通”的吉姆也作了难。

“除了这些之外,你们还要多想一想。”吉姆说,“我虽然在气象行业中不算是新兵,但毕竟不是专题研究某些单项科目的,所以有些问题,比如冰融、雾霾、等情况,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点公开发表的信息,所以无法回答你们提出来的所有问题。不过,今天下午,环球气象组织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来和我们一起研究专题实施方案,他们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

下午,在机场小会议室里,十一位科技精英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四周。除去医天小组的八位成员外,就是以斯戈皮克为首的三位专门研究冰川的专家。

黄炎厚的“开场白”之后,便请冰川专题组的组长介绍当前全球冰融现状。

皮克做了很谦虚的自我介绍,又向两位同伴嘀咕了几句,然后说:

“我们很高兴和医天小组的成员们坐在一起研究问题。我先把当前地球上固体水的情况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对各位博士来说虽然是多余的,但目的是要引起大家进一步重视。

“根据我们近年来测算的数据,地球上现有冰体面积148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储藏着全球四分之三的淡水。这些冰体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可分为冰川、冰盖、冰海(也叫海冰)、冰舌、冰架、冰山、冰河、等多种类型;其中,陆地冰盖的总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南极洲上的冰层是地球上最大的冰盖。它的最大直径为4500千米,面积近1400万平方千米,占南极大陆的百分之九十八,平均厚度2250米,最厚处达到4200米,冰盖总体积31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储存着地球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淡水。格陵兰岛上覆盖的冰层可算世界第二位的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1500米,最厚处达到3200米,占世界总冰量的百分之八。

“冰川,又分裂谷冰川和山岳冰川。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应该是位于南极洲的兰伯特裂谷冰川;它是填充在一条长400多千米、宽60多千米、最大深度2500米的断陷裂谷中。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世界屋脊和非洲乞里扎罗等处。

“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体应该叫冰海(也称海冰),主要是指北冰洋……”

“我们不需要听科普讲座。”莉莎突然插话,“你就把当前冰体消融情况介绍清楚就行了,因为那是我们要去探索和解决的内容。”

面带尴尬表情的皮克博士见黄炎厚不动声色,于是接着说:

“好吧!就按照这位女博士的意见,我把《环球气象组织冰体调查报告》中的有关部分简单地介绍一下:

“本世纪以来,全球几乎所有的冰体不但在悄悄地消融,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加快;许多面积较小的冰体就不用说了,就是有一定规模的冰川、冰盖甚至是冰架也都相继消失了。

“导致全球冰体快速融化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海洋水温上升。因为3.6亿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与0.16亿平方千米的白色冰体相比,海水吸收太阳能的热量是冰体吸收热量的数百倍。海水升温导致大气升温,全球气候变暖,再加上森林、草原、湿地面积锐减和温室效应……

“据测算:南极西部大冰原上所有的冰川,因融冰量远远大于降雪量,每年整体减少重量1030亿吨。其中,最大的派恩艾兰冰川移动速度,比上世纪70年代快百分之四十;史密斯冰川移动速度,比上世纪90年代快百分之八十三;原因是阻止它们的、厚达200至300米的冰架在快速消融。

“同样,北冰洋和格陵兰岛上的冰体,也是不可阻挡地快速消融……

“皮克博士,你休息一会儿吧!”琳达说,“你讲的这些内容,互联网上都有,而且更详细。所以,你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如果你认为还有必要再介绍的话,就讲那些互联网上看不到的新内容。比如,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手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缓解或仰制冰体快速、过量消融问题。”

皮克两眼盯着琳达,心想:难道说你们也有时间上网?难道说……他的确想说几句既能为自己争回面子又能不伤感情却能刺激对方的话,可想了好长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只好采用消极的办法——沉默。

皮克的两位同伴见组长哑口无言地沉默了,心里不是滋味,总想用什么办法解除他们的尴尬境地。

“我们是专门调查、研究冰体的专家组,当然有一些网上找不到的新办法、新手段,只是……”这位“冰研”专家一句话没说完就停了。

“只是什么?只是还不成熟?还不愿公开?”苏菲带点讽嘲的口气说,“其实,我们医天小组在气象行业中根本不需要任何组织和部门提供任何资料和技术的——只要气象飞盘在地球大气层中转上几圈,全球自然界中的任何情况,不论是暴露的还是深藏不露的,都能一目了然。”

“好大的口气啊!”另一位“研冰”专家很不服气地说,“难道你们……那还有什么必要‘请’我们来啊?”

黄炎厚见莉莎也要说话,就立刻出面阻挡。他说:“三位博士,你们不要介意,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别是几位女孩子,喜欢在工作中开玩笑。不过,我可以如实地告诉你们:苏菲博士刚才讲的内容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大夸海口。”

接着这个话题,医天小组(除了黄炎厚之外)的成员们,特别是几个女性,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起来,虽然他们都注意到了语言的风度,但还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带出一点“情绪”来。

三位“研冰”专家的智商也不低下,他们当然也能听出一些“味道”。

“那好吧!”斯戈皮克说,“既然你们不需要已经公开的信息,那我们就没有‘重复’的必要了。关于如何缓解或仰制冰体消融的几种想法,也已经被某些爱显能的人捅到网上去了。虽然那都是一些没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比如‘撑起太阳伞’、‘安置反光镜’、‘制造尘埃云’、‘编织激光网’等等。目前看来,‘低碳减排、保护环境’等老生常谈的基本做法,虽然对缓解冰融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全球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也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送走了三位“研冰”专家,黄炎厚不指名地批评同伴们:“以后不得在这样的场合中出现这种情况,‘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伟大的名言。科学家应该是默默耕耘,让硕果告知天下,而不是夸夸其谈,用语言威慑别人。”

次日上午,八位精英又在圆桌四周坐了下来——他们要认真地研究具体实施方案了。

“不就是‘抑制冰融’吗?这对我们来说还算难事?”约瑟夫开了头炮,“我们伸展气象飞盘,到南极、北极和格陵兰等处转上几圈,不就解决问题了!”

“就你讲的这么简单?”苏菲瞟他一眼,“试飞的时候,这些地方不都转过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

约瑟夫望着苏菲,不出声地笑,然后脖子一缩不说话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郑汉仁说,“我虽然没在网上看过关于冰川、冰盖之类的内容,但听皮克博士地介绍,也觉得要有效地缓解或抑制全球的冰融问题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冰体面积太大了,1400多万平方千米啊!而且还不集中,南极、北极,欧洲、亚洲、非洲等各地都有。要想把这件事情办好,办出成效来,没有一个周密的、科学的实施方案怎么能行?。”

“我的意思不是不要实施方案,我的意思是不要把问题看得太复杂。”约瑟夫说,“我们有很多可以降温的隐物粒子纠缠体,它们在散化核能配合下,降温效果都很好,只要把气温降下来,冰体还能消融吗?”

“你想得又有些简单了。”莉莎说,“降低了气温,对缓解、抑制冰融来说,肯定是会有一些效果的,但我们能让气温永不回升吗?用暗物粒子降温,不可能是永久性的。当我们把具有降温功能的阴性纠缠体与散化核能同时发射之后,虽然在有限的(设界)范围内立即生效,但30秒后效果才能达到最高值;这种状态最长能维持18个小时,然后降温效果开始下降,气温随之慢慢上升,24个小时后界墙自动消失,气温又恢复到原来的度数。因此,采用隐物粒子和散化核能降温或升温,都只能改变短时间内、局部空间的天气变化,所以,要解决冰体融化这样的问题,还真得好好地动一番脑筋咧!”

“不错,我赞成你的观点。”吉姆说,“的确需要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

“这是个新问题,是我们医天小组成立以来、医天计划实施以来遇到的最新问题。”琳达说,“我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采用一种方法、使用一种手段是力不能及的,必须要全面、综合地考虑,从多方面入手。就像大博士家乡的中草药那样,把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具有不同效力的草药集中在一起去治疗一个人的病。只有这样……”

“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三个、五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人怎么办?”郑汉仁说,“就我们八个人用一架飞盘去抑制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十分之一的冰融问题,不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吗?”

“什么是‘背水拆心’?”莉莎问,“背的是什么水?为什么要‘拆心’?”

郑汉仁笑了,石原秀蕙也笑了。

“这个你不懂,‘杯水车薪’是大博士家乡的一句成语。”吉姆用手比化着解释,“就是一杯水和一车干柴。”

“一杯水和一车干柴?它们又有什么关系?”莉莎还是不懂。

“就是一车干柴着了火,用一杯水是扑不灭的。”石原秀蕙说,“意思是用它来比喻无济于事。懂了吗?”

“对!是这样。”莉莎明白了,“用我们一架飞盘去抑制全球的冰融,的确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的。”

“话也不能这样讲。抑制冰融,并不是非要把全球所有的冰都封起来不可。”石原秀蕙说,“冰川的融化,特别是有些山岳冰川和雪山,夏季融化的冰雪水是许多江河的水源,江河流域的土地要靠这些水灌溉,如果把这样的冰川、雪山都封起来,要损害多少人的利益啊!所以,我认为抑制冰融应该是在不影响人类利益的前提下,对那些融化程度严重、可能影响地球生态平衡、对人类发展有害无益的冰融,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这样讲就对了。”吉姆说,“我们要出面抑制的不是所有消融的冰体,而是那些非抑制不可、不抑制不行的冰体。不过,要把该抑制的冰体准确地找出来,也不是容易的事啊!”

“这个事情嘛!说它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我们如何去做了。”约瑟夫说,“如果按照互联网或皮克博士提供的资料去办,那是不难的事情;如果不用人家提供的资料,我们重新探测,那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皮克博士讲的那些内容也都变成互联网上的资料了。”苏菲说,“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不能一概而信,有些是真实可靠的,有些是胡编乱造的。如果演讲、做报告,采纳网上的资料还凑合,准确不准确无所谓;如果要做实际工作,特别是要做我们这样科学性特别强的工作,千万不能用网上的信息资料。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医天小组永远遵循的原则。”

“好,讲得好!”黄炎厚终于说话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面带喜悦扫视每一位同伴,然后轻轻地点头说:

“现在看来,环球气象组织交给我们抑制冰融的任务,已经变成医天计划的实施内容,同时也变成了我们医天小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人类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了。

“冰的融化是气候变化所致,也是一项长久性的天气现象,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要像对待所有的天气现象一样,要经常性地观察探测,摸清它的变化规律,准确掌握重点冰体的消融程度,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一些大冰体蹦塌或突然消失事件,以保证地球上固体水的正常存在。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愿望,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计划。

“虽然冰融也是自然界的一种气候现象,但它比气旋、厄尔尼诺、等现象容易探测处理。因为海洋辽阔浩瀚,大气无形无态,气旋初始扰动和厄尔尼诺形成的时间、地点都是很难观测发现的,相比之下,冰体不但面积很小(不到海洋面积的百分之五),而且又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不论是观测还是操作,都比其它气候现象容易得多。你们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一点不错。不过,这是以前的事实,今后嘛!”莉莎说,“今后我们不论要探测自然界的哪种现象,都不会像以前那样难了。因为我们掌握了一部分对我们有用的隐蔽物质,对整个地球的里里外外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暂时还不能这样讲。”琳达打断莉莎的话,“我们虽然检测到隐物粒子的许多功能,但那都是初步成果,有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更多的还需要在各种实际操作过程中做进一步的验证。”

“琳达博士讲得对,这些验证工作也是实施医天计划的一部分内容。”黄炎厚说,“今后,凡是利用气象飞盘进行实施操作,对每项内容的探索观测都要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现有的仪器观察、测算,另一种就是发挥隐蔽物质的功能,然后把两种探索的结果进行对照,如果完全一致,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有异常或差别很大,就需要重新操作,如果三次操作结果仍不一致,就分别按两种方法进行下一步操作,最后在两种效果中择优确认。”

根据黄炎厚的这个话题,精英们又议论了一会儿。他们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对隐蔽物质采取“使用和验证同时进行的政策”,非常符合科学探索的工作原则,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好!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继续探索的征程中,必定能步调一致地向前迈进。”黄炎厚说,“下面,我们集中一下思路,讨论探测南极冰体的路线和方法。”

“南极?我们要先去南极?为什么不先去格陵兰所在的北极?”约瑟夫说,“抑制冰融,应该在夏天进行操作,南极现在正是冬季,有什么必要提前半年就去探测呢?”

“去南极是为了探测夏季冰融留下的痕迹,去格陵兰所在的北极只是探测夏季冰融现象。”吉姆说,“两者比较起来,前者要比后者的难度大,所以要先难后易。再说,探测情况是实施抑制冰融措施的前提和依据,有了前提和依据才能确定采取的办法和措施。至于哪先哪后?要根据采取的抑制手段而定。”

又经过一阵热烈地发言,最后确定:气象飞盘到达南极后改变飞行方向,先向左沿着极圈标示位置顺时针飞行,首圈路线闭合后,飞盘向内直插500千米,再向右与外圈路线保持500千米的间距逆时针飞行,绕飞第二圈闭合后,再向内直挺500千米,向左顺时针……只到第五圈飞行路线闭合。这时,飞盘向外直挺250千米,然后用与刚才完全相反的办法和方向从内向外再飞行五圈。这样,十圈相隔250千米间距的飞行路线就会像“盘香”一样,把整个南极冰体罩得严严实实,不会出现遣漏和死角。

关于探测的方法和操作程序,他们决定按黄炎厚讲的办法执行:仪器探测和隐蔽物质探测双管齐下,见到探测数据后再决定下一步如何办。总之,一定要把南极洲的冰情查实摸准——这是制订处理方案的可靠依据。

早餐结束后,气象飞盘按时伸展起飞,医天小组抑制冰融的操作正式开始。飞盘上升到4850米高空时,被切换成时速25200千米的玄奥(中速)飞行档,向南极方向飞去。两分钟后,飞盘越过墨西哥湾和中美大陆进入太平洋上空,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上前进。

气象飞盘到达东南太平洋海盆上空,黄炎厚说:“同伴们,我们已经飞行了30分钟,这里离南极不远了。这次对南极冰体的探测飞行,是我们抑制冰融的开端之作,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旗开得胜。所以,我们一定要各施其职,严格按规程操作,发现情况要即时报告。”

黄炎厚不眨眼地盯着新多雷达显示屏,飞盘到了南极圈标示线位和西经120度标示线位交叉处,立即下达行动口令。

莉莎听到口令,在立即关闭玄奥功能的同时迅速下降飞盘高度,只到离水面600米的极限高度时,才选择自动控制状态,让飞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地形,都能够保持离下垫面同样的高度,这是开始操作的第一步。紧接着,她又启动时速10800千米的玄奥(慢速)飞行档,把飞盘前进方向调到规定的角度,也选定了自动控制状态,确保圆周飞行路线准确闭合。然后,她又把测定仪按规程操作完毕。只到确认自己掌管的机关全部到位并正常运行后,她才满意地看一下计时器——操作过程为7秒,比规定时间提前3秒钟。

与此同时,苏菲操纵发射系统,按规定的半径将暗物阴性粒子A型纠结体、暗物阳性粒子E型纠结体;暗物异性粒子JG型纠合团、暗物异性粒子JZ型纠合团同时发射了出去。其他岗位上的精英们也都按照规程,操纵自己主管的仪器、设备和装置,聚精会神地观察探寻、密切搜索着视野中所发现的一切情况。

南极的冬季灰暗无光,疾风呼啸,寒气逼人。气象飞盘内存的增温设施虽然被调到最大限度,但舱内气温仍达不到20摄氏度。从仪器显示的数据看,舱外气温竟是零下68摄氏度,风速每秒34.5米,气压为984百帕,相对湿度倒是不大,只有59%,整个南极地区显得干冷干冷的,没有丝毫降雪的迹象。

飞盘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共飞行了3个小时,间距250千米的“盘香型”飞行路线罩严了极圈标示线以内的区域。

就在这时,黄炎厚下达了返回令,莉莎把飞盘迅速抬升到海拔5800米的高空,同时又回切到玄奥飞行中速档上,半个小时后,在驻地机场降落着陆。

午后休息了1个小时,他们又聚集在圆桌四周,综合上午的探测情况,商量制订明天的具体方案。

副组长吉姆首先发言,他说:

“同伴们,按照大博士的安排,我把上午探测的情况综合起来,简单地梳理后通报一下,如有重要的遗漏,你们再做补充。

“因为南极地区正是隆冬季节,从表面上观察不到冰融现象,夏季遗留冰融痕迹也不明显,除了这个区域冬季固有的表象外,没有什么奇特注目的地方。

“大家关心的‘南极奇景’——‘气柱’,由于季节不同,从外观上看,和去年的情况略有不同:气柱上方浓雾弥漫的范围比去年大出许多,在下滑风的搅动下,形成连续不断的流云向四面八方奔腾……

“至于冰体内部的变化情况,虽然飞盘上现有仪器发现不了,但发射出去的隐物粒子功不可没,把设计范围内的情况探索得一清二楚——新多雷达有详细的记录。不过,具体的记录内容太细太多,我只能概括性的讲一点:

“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南极大陆冰盖消融厚度年平均为83厘米,其中东部为68厘米,西部为126厘米,最严重的还是南极半岛,年平均达到127厘米;在南极西部冰体边缘,许多冰川底部有明显的融化痕迹,冰川与大陆架接地线有逐年上移现象。同时还发现,有些陆缘冰盖存在明显裂缝,有的深达数百米;有部分冰架,特别是罗斯冰架和半岛两侧的冰架,塌陷程度较为来重,这又导致一些裂谷冰川的滑动速度加快……”

吉姆概括叙述完毕,黄炎厚作了一些补充,然后组织大家根据探测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论证去南极操作的实施方案:

又是苏菲第一个发言。她说:“南极冰融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主要有两点:一是年降雪量低于冰融量,二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升温。我认为:冰盖的厚度逐年减少,原因就是每年的降雪量低于冰融量,如果为南极制造一次史无前例的降雪,不但能恢复因冰融而损失的冰体重量,而且还能促使冰层深部的裂缝弥合,增加固冰能力,提高整个冰体的质量。”

“啊!我们有这么大的本事?”约瑟夫惊讶地说,“虽说我们掌握了一些暗物质、反物质和怪物质,虽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仪器、设备和对应的科学技术,但是,要‘为南极制造一次史无前例的降雪’?是否有点儿……太,太勉强了吧!”

“不太勉强。”莉莎说,“这虽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制造大雪的条件我们是具备的,再加上南极正是冬季,要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造雪是有把握的。”

“莉莎博士,你说的‘条件’在哪里?就凭那些能升、降气温的暗物粒子纠缠体吗?”郑汉仁说,“南极区域的范围太大了,南纬60度以内有3400多万平方千米啊!别说整个南极了,就是为1480多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降一场大雪,也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啊!”

“对!我们就是要做史无前例的事情,这并非狂想与夸张。”琳达说,“不要忘记了,我们不但有能升、降大气温度的暗物粒子纠集群,而且还有能为大气增加水汽、聚拢水汽的反物粒子,还有能促使小水珠凝华和调节大气流速、流向的暗物粒子纠结体,还有能为暗物质增力、助威、扩大效果无数倍的散化核能,再加上南极时逢冬季和气柱等有利条件,在南极制造一场大雪是能够成功的。”

吉姆咧开嘴,几颗整齐的洁齿像白宝石一样光亮。他看着石原秀蕙,问:“石原博士,有关物质的储量如何?能保证供应吗?”

“没问题,磁聚盒里的各种物质储量丰富,绝对保证供应。”石原秀蕙说,“只要散化核能……”

“没问题,没问题!”约瑟夫抢过话头说,“我打算更换一个储存罐,再带上一个备用的,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黄炎厚看到同伴们信心十足的样子,虽然心里很高兴,但他深知,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不可能像同伴们讲得那样轻松、顺利,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但会遇到许多不利因素,而且他们还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工程。所以,他就把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困境详细地告诉同伴们——这不是给大伙的热情泼冷水,而是要给同伴们注射一支防止“温度”过高的冷静剂。他说:

“我摆出来的这些困难,虽然都有被克服的把握,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找出战胜每一个困难的办法,不然的话,别说为南极降一场大雪,搞不好连小雪也降不下来。”

“是呀。”吉姆又进一步强调,“我们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更要看清不利的一面,只有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把解决的办法想得复杂一点,才能在解决困难的时候有把握,才不会遇到困难束手无策。”

精英们冷静下来了,他们在组长的提示下,认真地分析不利条件的种种因素,细致地、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大家都认为有百分之九十九成功把握的时候,黄炎厚才拍板:

“好吧!咱们就按照这个方案操作。大家做好准备,明天提前出发!”

晴空万里的早晨,医天小组全体成员精神抖擞地走上岗位。

气象飞盘在灿烂的朝阳下徐徐升空,到达海拔4850米高空时启动玄奥功能飞行,到达南极高原顶部时切换空中稳定。

莉莎报告:“飞盘离冰峰的高度为3500米,舱外气温零下83.6摄氏度,气压是485百帕,相对湿度百分之五十一,静风……

黄炎厚下达指令:

“二号、四号听令:把飞盘抬升到离下垫面1万米的高度,启动玄奥功能(快速)飞行,顺南纬60度标示线逆时针方向曲线飞行设界。

“二号明白!”

“四号明白!”

“七号听令:与四号同时操作,释放定量核能!”

“七号明白!”

“二号操作开始!四号、七号注意观察,飞盘到位立即操作!”

莉莎立即抬升飞盘,苏菲和约瑟夫不眨眼地盯着飞盘计速器,就在飞盘变速后的瞬间,他俩同时操作。此时,从新多雷达显示屏和负光显微镜中都能发现,高速前进的飞盘尾部喷出335米宽的黑影(界墙)。

从莉莎抬升飞盘算起,43分钟之后,飞盘又回到原处,平稳地停在空中。

黄炎厚从雷达显示的数据中看出:在南纬60度的标示位置上,出现了壁厚335米、高度1万米的“界墙”像加盖的大铁桶,把整个南极地区万米以下的空间控制在严密的“隔绝空间”之内。

“各岗位注意: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做好一切操作准备!

“四号听令:乙级量发射击ev,开始!”

苏菲点击发射系统键盘数码,反物质大辰子从飞盘四周喷出。一分钟后,南极地区万米以下的空间内发生变化。仪器显示:舱外气温快速上升,水汽明显增加,空气湿度不断上长,气压缓慢升高……

5分钟后,舱外气温上升至零下28.3度,相对湿度达到68%,气压升至565百帕……

此时,黄炎厚又下指令:

“四号听令,准备乙级发射Gua;

“七号听令,准备与四号同时释放高量核能。

“5秒钟准备:五,四,三,二,一,开始!”

10分钟后仪器显示:南极上空气温已上升到2.6摄氏度,水汽开始聚集,相对湿度达到98%,空气中已有少量小水珠出现。黄炎厚紧盯着雷达显示屏,分析、判断着3.4亿立方千米范围内的大气变化,认为时机已到,应该加速小水珠聚集。于是,他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

“四号听令:准备乙级发射r!”

“四号明白!”

“七号听令:与四号同时释放高量核能!”

“七号明白!”

“5秒钟准备:五,四,三,二,一。开始!”

苏菲手指一点,乙级量的沈巳子从飞盘四周边沿喷出。与些同时,约瑟夫打开阀门,高量散化核能与沈巳子一起喷出。

15分钟后,各仪器同时显示:密集的小水珠充满(设界之内的)南极上空,小水珠迅速聚集增大,形成起落不定、相互碰撞的小水滴。

这时,黄炎厚第5次下达指令,莉莎用乙级量发射暗物阴性粒纠集群(Atv),约瑟夫同时释放高量散化核能。

几分钟之后,开始凝华的小水滴体积膨胀,悬浮碰撞,慢慢变成小冰珠,纷纷下沉。

黄炎厚从雷达显示屏中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高兴,随即下达第6次指令:

“各岗位注意观察!”

“四号听令:准备用乙量级发射‘暗物中性粒’Pkz型和Pke型纠集群!”

“四号明白!”

“七号听令:准备高量释放散化核能。”

“七号明白!”

操作令下达之时,苏菲和约瑟夫同时操作,两种暗物质中性纠集群在散化核能的击发下,瞬间充满设界之内的所有空间,南极高原上的7级下滑风突然改变流向,变为旋转风上升,风力(风速)猛增到10级以上,已凝结的小冰球随风旋转碰撞,大一点的冰块慢慢变成雹,粉碎的冰屑慢慢形成雪花,天空白茫茫如同汹涌的波涛。几分钟后,雪花裹着冰雹向下倾泄。

此时,莉莎按组长的指令,快速抬升飞盘至万米以上的平流层中。

气象飞盘在海拔1.5万米的平流层中缓慢地旋转飞行,八位精英都在各自岗位的显示屏或负光显微镜中观察着:此时的南极上空挤满了厚厚的、翻滚不停浓云,把3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洲笼罩得严严实实。

“好啊!我们成功了!”郑汉仁很兴奋,“这真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伟绩啊!”

“这场大冰雪能下多长时间?”约瑟夫问。

“你计算一下吧!”琳达说。

“怎么计算?”

“按照我们向外发射的隐蔽物质和你释放的核能量。”

“这个……别说发射的隐蔽物质,就是释放的核能量,我也没有办法计算。”约瑟夫说,“我的数学本来就不行,还是请你计算吧!”

“你的数学计算不行?”莉莎插话,“你是搞核能研究的,怎么能计算不行呢?是不是太谦虚了吧!”

“他不是谦虚。”郑汉仁说,“隔行如隔山,我们从来没和隐物粒子打过交道,怎能谈得上用能量换算时间呢?吉姆博士,你说是不是?”

“不错。在这方面我也是外行。”吉姆说,“琳达博士,你不要为难我们了,除了你,别人谁也算不出来呀!”

“哈哈!用大博士家乡的话说,你‘官僚’了吧!”琳达说,“我比苏菲、莉莎强不了多少,只会简单地计算,真正精通计算的还是大博士和……”

“啊!大博士也精通这方面的计算?”吉姆有些惊讶。

“废话!”莉莎说,“大博士如果不精通,他怎么能在指令中下达发射用量?”

“关于计算方面的知识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容易;不过,只要花点儿精力、用点儿心,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精通。今天在这里就不讲了,以后抽点业余时间让石原博士为你们讲解。”黄炎厚说,“现在我们返回驻地,从各住所的仪器显示屏上都能看到这里降雪的情况。按设计的时间,这里的降雪大概可以延续到明天中午,初步预测,这次造雪可以为南极地区降下平均厚度为3.5米到4米的冰雪,经过自然积压后,能为南极冰盖增加1﹒5米左右的厚度。

“太好了!”吉姆说,“像这样大范围、大规模的大雪,每年制造两次,就能完全弥补自然冰融的损失。”

“用不着两次。”石原秀蕙说,“只要能在每年冬季降一次这样的大雪,不但能弥补夏季自然冰融的损失,而且还有百分之二十的结余,连续20年之后,南极的冰原就能恢复到50年前的水平。”

“……”

医天小组在南极地区降雪成功的消息经媒体宣传以后,不但震憾了全世界的气象行业,而且也震动了全球的科技界。倍受鼓舞的环球气象组织的官员们亲自到医天小组驻地,去欢迎、表彰、奖励医天小组及全体成员,同时也鼓励他们尽快去抑制正在消融盛期的北极(包括格陵兰)地区的冰融问题。

当然,医天小组的成员们并不看重这些表彰和奖励,他们正在积极地研究北极地区抑制冰融具体实施方案,并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完成全球主要冰原的‘抑融’工作。

3天后,气象飞盘在北纬65度以内、海拔6000米以下的不同高度,盘旋飞行了8个多小时,对北冰洋和欧洲、亚洲、美洲北端大陆和沿海、近3000万平方千的范围内,实施了零下35摄氏度的降温措施。这次行动不但抑制了表层(10米左右的)冰融,而且使数百米、数千米的深层冰体,都经受了一次连续24小时的冻结过程。

至于地球上首次使用高科技人工抑制冰融的成功,对南、北两极地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对维护地球自然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与意义?医天小组在《关于对南、北极地区抑制冰融后的调查报告》中,都有详尽的说明、详实的数据和详细的解答。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27 5:55:30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