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我是光绪 17 总办徐寿

晚清:我是光绪 叫我无敌手 军事历史 | 架空历史 更新时间:2023-11-27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徐寿?

晚清历史有过研究的人,应该都知道此人。

此人是我国化学事业的启蒙人,特别是他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

他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世居无锡,“力田读书”,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

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

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岁就过早去世了,徐寿时年仅4岁。

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在他17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娶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也就是说,17岁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

怎么也得十六岁生儿子,十五岁结婚。

其实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在八股诗文无法解决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魔都贩运粮食。

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魔都探求新的知识。

他们专门到鹰酱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

李善兰正在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从魔都回乡,他们购买了书籍,采购了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后,徐寿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结合实验攻读物理,他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1856年,徐寿再次到魔都,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

所谓洋务即是应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洋枪洋炮、兵船战舰,还学习西方的办法兴建工厂、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办学堂。

兴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洋教习外,还必须招聘和培养一些懂得西学的中国人才。

洋务派的首领李鸿章就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外,还应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专设一科取士。

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曾国藩、左宗棠都很赏识他。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他以研精器数、博学多通的荐语征聘了徐寿和他的儿子徐建寅,以及包括华蘅芳在内的其他一些学者。

徐寿的重视也只是在洋务派内部,而并非在全国。

孙家鼐虽然是一个老官僚,但是他对于变法维新也是持有赞成态度的。

早在同治三年康有为在京城创立“强学会”,翻译西书西报,议论时政,请求朝廷变法维新。

孙家鼐当时就列名强学会,并参与活动。

御史杨崇伊秉承李鸿章之意,向皇帝上奏“强学会妄议朝政”,于是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孙家鼐仍主其事。

屡向光绪帝推荐维新派郑观应的《盛事危言》、汤光潜的《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并请印刷数千份发给各级官员。

他赞成维新派关于“开民智”、“通下情”为第一议的政治主张,认为“报纸是通下情之重要途径,阅报能去皇帝壅蔽,但要严禁凌乱宸聪”。

郑观应,汤光潜,冯桂芬,这都是改革派人物。

“既然孙师傅推荐,那就让徐寿来当这个京城大学堂的总办。”

所谓总办就是外国总经理的意思。

如此,京城大学堂也算是有了合适的人才。

其实,徐寿几年前就已经开办了学校。

当初为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徐寿和鹰酱人傅兰雅等人于1874年在魔都创建了格致书院。

这是华夏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场所,于1876年正式开院,1879年正式招收学生,开设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课目。

同时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讲课时配有实验表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就是说,徐寿很早就已经有了表演性教学,这可比现代的照本宣科的读书式教学还要先进。

为了表示自己对教育的重视,李光绪当即决定。“一千万的教育国债中,划拨一百万用于京城大学堂的专款专用。”

“而且这是一年花费,明年继续拨款。”

孙家鼐不知道国债的事,此事只有户部尚书阎敬铭知道。

但是听到一百万,他还是非常激动的。

这么多钱,足以把京城大学堂给建设起来。“臣拿性命担保,要是京城大学堂做不好,臣愿提头来见。”

“好,有孙师傅的决心,何愁大事不成?”

“孙师傅,你且速速通知徐寿,带着他儿子徐建寅,还有华衡芳兄弟一块来。

只要是人才,懂得西方知识的都要。”

只要京城大学堂建成,自己手下的化学,采矿,冶金,医学,等各种人才就有了梯队。

而孙家鼐也赶紧去通知,好在现在已经有了电报。

想到电报,他又建议道。“皇上,如今国内有了魔都电报局和津门卫电报局。

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止,津门到京城的电报始终没有。”

京城的电报局,是到了1884年,朝廷才在京城设立内外城电报局,正式使用电报进行政务信息联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19 7:01:42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