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节目:我考哭了百万老外 求鲜花求打赏求评价票!!!

汉语节目:我考哭了百万老外 张上景渝 都市言情 | 都市生活 更新时间:2021-07-16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尚无定论,一说汉藏原始语言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大约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汉藏语系的各种语言。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该语系来自当今中国的西南部四川,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分化。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的语言之一。[8]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华夏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汉语,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

现代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划分为若干次方言。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区。

音节结构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2]。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

音节结构

音节结构

声母都是辅音。最复杂的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3部分组成。韵尾有的是辅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辅音声母有23个。介音有i、u、ü3个。辅音韵尾有n和ng,元音韵尾有i和u。在组成音节的声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4部分里,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没有,其余3部分都不是必须出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表1音节的成分举的例字里看出来。话的声母见表2话声母,话的韵母见表3话韵母。

1918年,由当时的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一直沿用。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拼音法等各种旧拼法。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l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拼读方法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发展

古代没有拼音,而使用反切来教人识字等方法,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起来。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汉字拼音的发明人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625年,金尼阁把利玛窦(1552~1610)等人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第二年在出版。《西儒耳目资》系一部帮助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字汇。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就可以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容易得多的方法,引起了当时音韵学者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有的学者还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文字可以拼音化的设想。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时至今日台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母的拼音运动,而且,跟的运动结合很密切。

1912年,继续推行国语。在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汉语

汉语(3张)

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

成立后,政府立即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当前(2015)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1957年时被会汉语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语法特点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分析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词汇性质

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实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汉语虚词也分为六大类,分别为——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感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短语结构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主谓短语: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表示被陈述物件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句子成分

主语:句子中的陈述物件,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补语的标志是“得”字。

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定语的标志是“的”字。

状语: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状语的标志是“地”字。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尚无定论,一说汉藏原始语言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大约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汉藏语系的各种语言。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该语系来自当今中国的西南部四川,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分化。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的语言之一。[8]

上古汉语指上古时期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华夏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汉语,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

现代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划分为若干次方言。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区。

音节结构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2]。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

音节结构

音节结构

声母都是辅音。最复杂的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3部分组成。韵尾有的是辅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辅音声母有23个。介音有i、u、ü3个。辅音韵尾有n和ng,元音韵尾有i和u。在组成音节的声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4部分里,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没有,其余3部分都不是必须出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表1音节的成分举的例字里看出来。话的声母见表2话声母,话的韵母见表3话韵母。

1918年,由当时的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一直沿用。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拼音法等各种旧拼法。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l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拼读方法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发展

古代没有拼音,而使用反切来教人识字等方法,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起来。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汉字拼音的发明人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625年,金尼阁把利玛窦(1552~1610)等人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第二年在出版。《西儒耳目资》系一部帮助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字汇。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就可以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容易得多的方法,引起了当时音韵学者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有的学者还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文字可以拼音化的设想。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时至今日台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母的拼音运动,而且,跟的运动结合很密切。

1912年,继续推行国语。在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汉语

汉语(3张)

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

成立后,政府立即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当前(2015)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1957年时被会汉语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语法特点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分析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词汇性质

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实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汉语虚词也分为六大类,分别为——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感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短语结构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主谓短语: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表示被陈述物件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句子成分

主语:句子中的陈述物件,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补语的标志是“得”字。

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定语的标志是“的”字。

状语: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状语的标志是“地”字。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尚无定论,一说汉藏原始语言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大约六千年前分化形成了汉藏语系的各种语言。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该语系来自当今中国的西南部四川,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分化。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出的语言之一。[8]

上古汉语指上古时期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华夏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汉语,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

现代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划分为若干次方言。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区。

音节结构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2]。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

音节结构

音节结构

声母都是辅音。最复杂的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3部分组成。韵尾有的是辅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辅音声母有23个。介音有i、u、ü3个。辅音韵尾有n和ng,元音韵尾有i和u。在组成音节的声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4部分里,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没有,其余3部分都不是必须出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表1音节的成分举的例字里看出来。话的声母见表2话声母,话的韵母见表3话韵母。

1918年,由当时的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一直沿用。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拼音法等各种旧拼法。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l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拼读方法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发展

古代没有拼音,而使用反切来教人识字等方法,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起来。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汉字拼音的发明人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625年,金尼阁把利玛窦(1552~1610)等人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第二年在出版。《西儒耳目资》系一部帮助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字汇。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就可以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容易得多的方法,引起了当时音韵学者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有的学者还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文字可以拼音化的设想。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21 23:13:36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