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十七章 无题

从本章开始听

选择人选可是个技术活。首先,此人必须能够隐藏身份;其次,必须是自己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秘密训练的锦衣卫……

“陛下,刘御史和李相求见。”

这时,一名太监进门通报。

“让他们进来。”

朱元璋下令,马皇后见皇帝要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便悄悄从后门离开了。

“臣刘伯温,臣李善长参见陛下。”二人进门行叩拜大礼。

“平身,赐座。”朱元璋说道,“伯温,善长,我想给你们出一道考题。”

要考试?

二人闻言,心中不由得一紧。

如果是以前,他们肯定是胸有成竹,毕竟朱元璋读书不多,很容易糊弄过去,他们甚至还曾受到过皇帝以师礼的待遇。

但自从上次朝会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了。

上次朝会上,朱元璋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差点让他们下不了台。

皇帝展现出的学识震惊了所有人,让朝堂上的大儒们都无言以对。

如今的皇帝已经让他们捉摸不透了。

所以这次听到皇帝要考他们,二人都有些心虚。

“请皇上出题。”李善长忐忑不安地说道。

“假设有一个村子,四面都是山,交通不便,每亩地只能产出三斗粮食。”

朱元璋开始出题,“如果你们是这个村的县令,该如何做才能让村民都吃饱饭,甚至富裕起来?”

“你们都是朝廷的重臣,不会连一个小村子都治理不好吧?”

“这道题并不是我随便出的。

大明建国之初,许多地方的百姓都吃不饱饭,灾民遍地,无家可归。治理一个村子就像治理整个国家一样重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原来不是难题啊,二人听后都松了一口气。

“启禀陛下,要让村民吃饱饭,首先要鼓励他们耕种,开垦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粮食。”

李善长回答道,“其次,在政策上要减轻农民的负担,甚至可以免除几年的赋税。”

李善长在内政方面很在行,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毫不费力。

“你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朱元璋评价道,“我之前就说了,那个村子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产量低,每亩地只能产出区区三斗粮食。

这和土地的数量没有太大的关系。

如果粮食产量低,即使把耕地开到山顶上,也照样吃不饱饭。”

他又接着说道:“其次,你提到要减轻赋税。但大明建国初期,到处都需要用到钱。

如果每个地方都减轻赋税,甚至免税,那么朝廷的收入从哪里来?

没有银子,朝廷怎么给你们发工资?怎么进行建设?怎么给地方拨款救灾?

还要派兵去剿灭各地的盗匪,这些不需要银子吗?”

“陛下,我……”李善长无言以对。

从古至今,朝廷让地方休养生息的方法都是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但在朱元璋面前,这些方法却显得不切实际。

“陛下,我认为土地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好。”

刘伯温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是当地县令,就会清理积压的案件、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

只要实行仁政,天气自然就会变好。一旦风调雨顺了,粮食产量自然就会提高,村民也就能吃饱饭了。”

刘伯温曾担任过司天监的太史令一职多年且颇有成效,他在观察天象方面很有一套。

在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大旱,刘伯温建议他下罪己诏并清理冤案。

皇帝照做了,结果后来真的下起了大雨。

还有一次皇帝想要杀掉所有囚犯,但晚上做了一个梦。

刘伯温给他解梦说可以获得疆土但必须放掉囚犯。

结果后来海宁归降,皇帝也真的放掉了囚犯。

不得不说刘伯温在观察天象方面的本事确实了得。

“你说得也有些道理。”

朱元璋评价道,“但把治理地方完全寄托给上天还是不太靠谱。如果县令清理了所有冤案,但天气还是没有变好呢?”

“那只能说明县令实行仁政还不够彻底,需要继续查找并弥补不足之处。”

刘伯温回答道,“如果真的都做到了还不行的话,那么县令就要带领百姓一起向上天祈雨。”

在古代,县令带领百姓祈雨是很常见的事情。

“打住打住。”

朱元璋听不下去了。按照刘伯温的说法,实行仁政之后如果风调雨顺就是仁政的功劳;如果没有风调雨顺就是做得不够,总之他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刘伯温你真的能呼风唤雨吗?

“我就知道有一个人,他不需要朝廷减免赋税、不需要祈雨,就能让这个村子的村民吃饱饭甚至富裕起来。与这个人相比,你们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请问陛下,那个人是谁?”

李善长问道,“如果他真的能做到这些,那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干吏、能吏啊!”

“陛下,我不相信有这样的能人。”刘伯温表示怀疑。

“你们不相信,那只能说明你们的能力有限。”朱元璋说道,“好了,退下吧。”

看着二人离开后,朱元璋也露出了愁容。要让百姓吃饱饭、让大明兴盛起来,首先需要的就是钱。

而现在的朝廷正是太缺钱了。

新建成的应天府皇宫金碧辉煌,而徐达从北伐战场凯旋,这两件盛事让朝廷财政压力倍增……

此外,还要扶持各州县的经济复苏,平定四处肆虐的草寇。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百姓为了生存而沦为盗匪,至今仍在山林之中游荡。

就连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今也只剩下寥寥几十户人家,显得萧条冷清。

扬州的衰落,只是偏远地区困境的冰山一角。

若不进行资助,这些地方便难以重建。而重建无果,朝廷的税收便会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朱元璋出身农家,并非如李世民那般,一开始就拥有太原李家的雄厚基础。

可以说,若非李家原本的显赫地位,唐太宗要实现贞观之治,难度将大大增加。

然而,在这样的局势下,李善长竟然还提议免税,这简直是书生之见,不切实际。

朱元璋本期望从李善长和刘伯温那里听到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二人的回答却让他倍感失望。

他心中暗想,李先生提出让陆家村富裕起来的方案,既未向朝廷伸手要钱,也未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神灵,比起那些不问民间疾苦、只知祈求神明的做法,实在是高明太多。

李先生是个实实在在的务实者。

相比之下,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两位重臣,显得相形见绌。

“如今朝廷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财政紧张,究竟该如何缓解这一困境呢?”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财政问题归户部管辖,而当前的户部尚书是前朝遗臣吕昶。

此人虽然对大明王朝忠心不二,工作能力也不俗,但表现平平,并无出彩之处。

而在大明王朝初创之际,朝廷最需要的是能够打破常规、采用非凡手段为朝廷带来巨大收益的人才。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能为国库增加收入,便是能臣干吏。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李先生的学识渊博无比,这个问题何不向他请教?”

“倘若他能解决这个难题,简直可以胜任户部尚书之职了。”

刘伯温和李善长从御书房退出,心情沉重。

尽管朱元璋刚才的问题并非致命难题,但他们仍未能给出满意的答复,或者说他们的回答并未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倍感尴尬。

二人回想起朱元璋的话,相视一眼:我大明竟有如此奇才?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一个历经千年的贫穷村落吗?”

“伯温,看来皇上又找到了一位新的少年英杰了。”

李善长淡淡地说道。言下之意显而易见,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将再次受到挑战。

当初朱元璋发现胡惟庸的才华便将其安排到中书省,从而削弱了李善长的部分权力,导致他们二人的地位直线下降。

如今若再有新人加入,恐怕李善长的宰相之位将名存实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不清楚此人的背景,若其不属于淮西党派,对李善长将更加不利。

李善长因而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于胡惟庸出身淮西,所以他对胡惟庸掌握部分权力并不十分介意,这主要是因为胡惟庸一直尊他为恩师。

然而如果新来的人才不听从他的指令,那么淮西势力的影响力将会被大大削弱。

“陛下寻得新的人才,难道不是我大明的福分吗?”

刘伯温以平和的语气回答,他的言辞无懈可击。

“陛下刚才已经明示那人无需祈雨。”李善长说道。

他的话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那人无需求雨也能治理州县,这意味着刘伯温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胁。

二是刘伯温前两次祈雨成功可能只是运气使然,否则皇帝也不会将他从钦天监调出,任命为御史。

再者说刘伯温上次借祈雨之名斩了他的亲信,如果不与他联手,他就会给刘伯温穿小鞋。

然而刘伯温却并未理会这些暗示,毕竟他们二人之间的暗中较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

在遥远的陆家村。

一高一矮的两道身影从陡峭的山坡上缓缓走下,进入了村庄的视线。

高个子的正是李恒,而矮个子的是陆清浅。陆清浅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而李恒则两手空空。

原本李恒想要自己背这个包,但陆清浅却坚持说她来背,因为李恒的身体刚刚恢复,不适合背重物,以免伤口裂开。

李恒无奈,只好让她来背。陆清浅已经渐渐进入了丫鬟的角色。

让李恒感到惊讶的是,虽然陆清浅年纪小,但她的力气却出奇的大。

背着几十斤的旅行包下山,她依然显得十分轻松。

这或许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

李恒记得上次在村子里看到的女孩子们,七八岁的年纪就已经能背着粪筐上山了。

她们的身体素质是城市里的女孩们无法比拟的。

在城市里,七八岁的女孩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甚至有些娇弱的女生连十斤重的东西都提不动,仿佛已经退化了一般。

体能是需要通过锻炼来提升的,不锻炼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

当李恒和陆清浅走进村子时,他抬头望去,看见所有的村民在族长的带领下已经在村口迎候他们了。

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皮肤黝黑,孩子们的衣服甚至无法遮盖身体,但他们的眼睛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好奇地打量着李恒。

大人们的脸上则充满了尊敬之情。

“陆氏宗族族长陆三省在此恭迎李先生!”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走上前来,毕恭毕敬地向李恒行礼。

“恭迎先生!”其他村民也纷纷跟着行礼。

旁边有村民迅速取出两挂鞭炮挂在村口的树上点燃,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过后,浓烟四起,场面十分热闹。

“大家……真是太客气了。”

李恒感到一阵感动。这个欢迎仪式未免也太隆重了吧?

在上一个村子时,虽然村民们也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但最多也就是全村人围观一下,孩子们嘻嘻哈哈地闹着玩而已。

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由族长带领着全村人向他行古礼,更没有放鞭炮这样的庆祝方式。

陆家村的贫困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贫困山村,但在礼节方面却也更加周到。

“李先生是读书人,能够屈尊来到我们这个贫穷的山村教书育人,我们全村人出来迎接是应该的。

否则的话,恐怕连孔圣人都要责怪我们不懂礼节了。”

陆三省说道。其他两位长辈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房长辈站出来说道:“今晚陆氏宗族还要为先生设宴接风洗尘,届时请先生务必赏光赴宴。”

“老先生您真是太客气了,其实没必要搞得这么隆重。我只是个普通的支教老师而已。”

李恒说道,“至于宴席什么的就都免了吧,我今天肚子有点不舒服。”

听到李恒要取消今晚的宴席,一群村民纷纷向他投来感激的目光。

那是发自内心的深深感激!他们很穷,集体吃席会让他们伤筋动骨。

因为那些珍贵的菜肴都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

这次为了迎接李恒这个大贵人,各家各户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家底。

而李恒的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却已经温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16 20:11:38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