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收编西凉铁骑 洛阳皇城,北宫和南宫

三国:开局收编西凉铁骑 陈稳鹭江 军事历史 | 三国梦想 更新时间:2021-03-28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三国:开局收编西凉铁骑:洛阳皇城,北宫和南宫图文

洛阳皇宫,有北宫和南宫,

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面积约0.924平方公里。宫城辟三门,在南门外立阙。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阳殿,居全宫西侧,台基高二丈,东西近百米,可容万人。其他建筑还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园、濯龙园等。北宫与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宫门

北宫有宫城四面环绕,宫城四角筑有角楼。宫墙外设多座卫士所居的区庐。宫墙在东、南、北三面各开一门。

南朱雀门:门外立阙。

东东明门

北朔平门

德阳殿

德阳殿是高台建筑,位于北宫西侧,是北宫的主体建筑。

崇德殿

崇德殿:位于德阳殿之东,两殿东西并列,相去五十步。

芳林园

建于东汉,三国魏避齐王芳讳,改名华林园。故址在今河南故洛阳城中。《文选·张衡》:濯龙芳林,九谷八溪。李善注:芳林,苑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黄初四年﹞九月甲辰,行幸许昌宫。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是冬,甘露降芳林园。

濯龙园:濯,拼音是zhuó,zhào,从氵从翟。本义:洗。

〈动〉

(1)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南宫(秦汉洛阳宫殿)

南宫,宫殿名,相传天帝的宫殿太微亦名南宫。[1]

南宫本是周公修建的成周城宫殿区,终周一朝,都为周王朝的宫殿区。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朝,置洛阳为三川郡,封相国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后来吕不韦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在今洛阳市东郊龙虎滩村西北修建了风景幽雅、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南宫,迎接招待前来探望的宾客。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初定都洛阳,曾在南宫住了三个月,历史有名的高祖论三杰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东汉洛阳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2]

南宫在东汉以前就存在,初为周城,秦始皇灭周统一天朝后,将此城封给吕不韦,吕不韦精心经营,使此城规模雄伟,秀丽壮观。西汉刘邦初建都于洛阳,继续沿用此城,并不断修葺,使其保持着繁华的景象。到东汉则进行了全面整修,正式作为皇宫。具体位置在今偃师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南宫朱雀门作为皇宫的南正门与平城门相通而直达城外。由于皇帝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可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2]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3];明帝永平三年(公元4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宫殿范围编辑

汉魏洛阳故城现地面遗存主要为北魏时期遗迹,东汉洛阳城的南、北宫遗址,由于被村庄和农田及后期多个朝代遗址的覆压,目前尚未进行全面的勘探和发掘,因而无法确定其准确的范围。

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对东汉洛阳城的宫城范围进行了复原研究,在其所著《天朝古代都城概说》一文中,认为南宫的范围大致为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面积约130万平方米(1.3平方公里)。[4]

南宫置酒的典故

按照《史记》记载,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在“汜水之阳”称帝,随即西行“都洛阳”,并且是准备“长都洛阳”。

对于刘邦来说,定都洛阳是不难做出的选择。他从汉中打到关中,又从关中打到“山东”(崤山以东),在荥阳一带的鸿沟与项羽对峙,洛阳是他的后方要地。洛阳城宏大的规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过曲逆(位于今河北顺平)县,“上其城,望室屋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可见,在此之前,洛阳是他走遍天下所见的最壮观的城。

称帝后,刘邦很快“西都洛阳”,在这座城内享受初得天下的兴奋。他“置酒南宫”,大宴群臣,让大家别有顾忌,敞开心怀,说说为什么他得了天下,而项羽失去了天下。

高起、王陵等回答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攻占的地方就给予别人,能与人同享利益;项羽嫉贤妒能,忌妒有功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得了土地,不能给人奖励。因此他失去了天下。”

刘邦接下来的话很经典,广为流传:“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洛阳宫中的刘邦很安适,但他却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中。当时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已封了二十多人,其余的将领相互争功,不好平衡,没有及时分封。刘邦在南宫与北宫间的复道上,望见诸将常常坐在地上,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不由心里犯了嘀咕,皱着眉头问:“那些个人在说个什么?”跟在他身边的张良接口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有点不相信:“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啥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从普通老百姓起家,靠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贵为天子,已分封赏赐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故旧好友,杀的都是生平怨恨仇视的人。如今这么多人有功,天下地方有限,因此既担心陛下不能尽封功臣,又担心因以前的过错被杀,所以相聚谋反。”

刘邦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忧心忡忡地拿出了他招牌式的问话:“为之奈何?”张良说,“您平生最憎恶的,大家都知道的,是谁?”刘邦脱口而答:“雍齿跟我是老熟人,多次窘辱我,我很想杀了他,但因为他功劳多,不忍心下手。”

张良说道:“那就以最快速度封雍齿,大家一看,人人心安。”于是刘邦又摆起了酒宴,封雍齿为什邡侯,并紧急催促丞相、御史议定各人功劳,尽快分封行赏。

这是当年刘邦的部下们在洛阳喝得最开心的一场酒。喝完酒,大家全都很放松、很高兴:“雍齿尚且为侯,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一场难以预测的祸患,被智者张良消弭于无形。张良在功成之后的清醒和敏锐,使他在刘邦心目中更为重要。

在洛阳城内安顿下来,刘邦和他的大臣、将军们都很安适,“长都洛阳”是预想中的事,如果没有意外,洛阳自然而然就会是西汉的首都。但一个戍卒的意外出现,改变了刘邦的念头,也改变了洛阳、长安两座城市的命运。

那个戍卒叫娄敬,齐国人,前往陇西戍边,正好在此时从山东经过洛阳。他找到同乡虞将军,请他带自己见刘邦。

虞将军见他穿了件破羊皮袄,要给他找套体面衣服换上,但娄敬很洒脱地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见了刘邦,娄敬便劝说刘邦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

刘邦说:“是的。”

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

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瑞)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

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

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觉得娄敬所言有理,就征求群臣意见。左右大臣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都认为应该以洛阳为首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

刘邦踌躇不定,又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于是,刘邦下定了决心。他是个有大略的人,谋不多却善断,“即日起驾,西都关中”[5]。

(所以,董卓和李儒真的不傻,历史上迁回长安定都是有原因的。

好一个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关中(关中盆地:平原、谷地、丘陵)

关中指渭河一带的盆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包括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即关中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平均海拔约5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安康盆地)、秦巴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地区编辑

炎黄子孙的起源地区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天朝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名称由来

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吾云:“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关中警急,秉钺者急需戡定之才,君(袁可立子袁枢)且奉简书驱车以往。”

古时的“天府之国”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26 0:20:13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