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大人物 8.闯关东的祖辈

了不起的大人物 斗斗鱼 都市言情 | 商海沉浮 更新时间:2019-02-18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郭少程强塞给胖子何佳五元钱,让他在下午回学校的时候帮自己买一个座垫,然后匆忙回家吃过饭,就往奶奶家赶。

到了奶奶家,郭少程从厨房的冰柜中取出已定好的早晨送过来的新鲜豆腐,开始腌制起来。

奶奶一个劲儿的问郭少程,问有没有吃饭,非得热饭让自己的孙子再吃点。无奈,郭少程又随意吃了几口菜,算是回应奶奶的一份心意。

当郭少程厨房忙碌的时候,奶奶和五叔聊起了天。大概意思是奶奶的三弟打电话到了老叔的单位,说过完年要带孩子们回老家祭祖。

奶奶的三弟,郭少程称呼为三舅爷的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老教授。

当年,奶奶的娘家人举家去了东北,解放前又称为闯关东。因为奶奶作为家里的老大结婚早,所以留了下来。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境困难的三舅爷因为学业暂时没有离开,他是依靠奶奶年轻时缝缝补补攒的钱给供出来的,所以一直对这个姐姐十分感激。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天朝,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十九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天朝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闯关东,由于关东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最早开始了闯关东。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

“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面对关内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山东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

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天朝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天朝人口地理》,张善余)。

闯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当这些关内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很多人被迫从事重体力活,所以不受当地人待见。这些当地人,即满人、蒙古人和流民对这些外来客在开始阶段并不是很友好。

有记录记载“原有土著,多以恶言相向”,“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

电视剧《闯关东》里面描述的主人公朱开山在老金沟淘金的故事,便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当时在当地流传一句话“老金沟淘金,满族人不干,本地人不干,山东人干!”里面的淘金者,十之七八是山东人,想要淘到金子,既要受到官兵的监控,还要遭受来自土匪的威胁,艰辛程度可想而知。而主人公朱开山则是里面的佼佼者,淘到金子之后,又带领众人躲过了官兵和土匪的层层把守,得到了成家立业的本钱。

郭少程努力的回忆着历史以及当年的年后三舅爷一行人回家祭祖的情景。

那时候自己初三下半年学习紧,自己的三舅爷好像的确带了很多亲戚过来的,大多是后辈人,还有一位在沈阳开大酒店的亲戚,好像是二舅爷家的大姑爷,谈吐举止非常了得。

想到这里,郭少程心中突然一喜,是不是会有机会,能加速改变家庭现有的困境。

郭少程深知亲情和人脉的重要性,他印象里这是奶奶家的族人唯一一次全家总动员的祭祖,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再也没有来过,他心中一直满怀疑问。对于老郭家一族混的都比较次的现状,好的人脉资源对家族的振兴更是非常的重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1 16:27:13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