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英杰逸闻录 第一章 隔世一梦

汉末英杰逸闻录 风吹过的沙 军事历史 | 三国梦想 更新时间:2018-12-17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高高的梁柱,低矮的床榻,灰墙木窗,矮柜漆案。

陶应醒来后诧异着自己怎么住进了农家乐,这风格还挺古朴的。转了转头,发现脖子很酸痛,不由自主的抬了抬手去揉脖子,一抬手时,陶应就愣住了。

从被子里伸出的手臂上穿着白色的锦服,浅青色的收口袖掾,手白且修长。

这一切都没毛病,只是我的手看起来为什么那么小!

陶应愣了一下后,吓得坐了起来。

他看了看自己的身上穿着右衽直裾素白锦衣,盖着一条米色提花锦衾被,头发披散在肩头,矮床脚下搁着一双小小的皂色锦面漆履。

“啊啊啊!”

“吱呀”一声,听到屋内动静,掀开门进来了一个捧着丹朱漆盆,着浅绿曲裾素锦,梳着双角丫的八九岁小丫头。

小丫头看到坐着的陶应,咧开嘴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小郎醒了!主母昨晚可守了小郎一宿没睡,一大早就去轩辕帝君像前为小郎祈福去了,我要赶紧告诉主母去。”

说完也不管陶应愣在那边,把漆盆搁在木案上就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很快就听到小丫头叽叽喳喳的声音由近及远,随之就有两三个人掀门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和两个少年,中年妇女和少年都穿着细麻直裾,仆妇打扮的女人看上去老老实实的,不住念叨:“小郎醒了就好,醒了就好,轩辕帝君护佑,黄天帝君护佑……。”

两个少年中的一个生得浓眉大眼方头方脑长着一副粗壮身胚,也不说话只是看着陶应咧开嘴傻笑。

另一个少年则是细眉细眼个子精瘦,冲进来就扑到床前抓着陶应的袖子呜咽着道:“小郎可吓死人了,昨儿你好好的去逮那只猫,那天一下子黑了下来,一回头你就摔了下来睡到现在,可吓死大伙儿了。”

小个子少年一边说话一边摇着陶应手臂,看着陶应好似呆了似的和平时不太一样,又呜咽到:“小郎你怎么了,没摔出啥事吧,那白胡子老儿分明说你睡一觉就会没事的。你要是生气就打我几下吧,是我对不起主家,没照应好你,呜呜呜……”

随着几个人的说话,陶应从呆愣中惊醒了过来,好像记起了些什么。

那小丫头叫白芷,是家里的婢女。这中年妇女是张婶,跟着母亲嫁来的仆妇,眼前呜咽着的小家伙是张婶的小儿子陶茂,平时都自己都叫他小猴儿,自己打小的玩伴。那个只会傻笑的楞小子是樊槐,父亲大人上任路上收容的孤儿,能吃能睡力气大,平时都叫他大笨牛。

而自己昨天在泰山山腰上玩耍的时候,看到一只大黑猫。

自打看到那只大黑猫就觉得有种很怪异的感觉,想要抓住它,然后一路撵着它跑,看它窜上了树,就跟着爬了上去。

大黑猫停在一根伸出的枝丫上看着我不动弹,我就一手抱着树干一手伸过去逮它。对于我这样从小上房揭瓦,上树掏鸟的老手而言,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没想到我和黑猫的眼睛对了一下后,就感觉一阵迷糊,仿佛天天黑了下去。

然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等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睡在了床上。

然而,陶应却已经不只是十一岁的陶应了。

现在的自己,还算是自己吗?

就在陶应发呆的时候,屋外响起了一阵繁急的脚步声。

急切切进来了几个人,为首一个中年妇人,梳坠马髻,斜插一支金步摇,着明黄色鹊纹曲裾深衣,青丝双尖履,还没进门就不住喊着:“应儿!应儿!”

陶茂听到有人来了,早就收起了呜咽,怯怯地与张婶、樊槐退到墙边肃手而立。

那妇人走到床边,未及脱履就跪坐在陶应身边,一把搂住陶应,哭道:“应儿啊!你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昨晚可把娘吓着了!幸好乌角仙师说我家应儿福大命大,有轩辕帝君护佑,定然不会有碍!”

陶应看了一下这个女人,面色苍白,眼中布满血丝,发髻也有些凌乱,一脸关切之情。这就是母爱吗?对于母亲因难产而死,从小没经历过母爱的陶应来说,这虽有些陌生,但又无比熟悉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温暖。没错,这就是十一岁的陶应的母亲了,没错,这就是我的母亲了。

“母亲!”陶应下意识地应了一声,还没到变声期的童声听上去有点尖细,陶应一时间不怎么习惯。

“二弟”,“小兄”,陶应这才从母亲甘氏的身后看到一大一小两个人儿。

一个是个子高高的青年男子,国字脸,长眉高鼻,着天青色鸢纹曲裾深衣,喊过一声后,脱去鞋履,跪坐在母亲身后,只看着陶应并不多说话。

另一个却是才五六岁的粉妆玉琢小女孩,跟着兄长跪坐在母亲身后,看到陶应已经醒来,乐得眉眼都飞扬了起来,丝毫不受母亲的哭声影响。

陶应呆了呆,这就是我的兄长陶商和妹妹陶青儿了,之前还没感受过有亲兄弟姐妹的感觉,现在不但有了母亲,连哥哥和妹妹都配齐了,还真是奢侈体验啊!

陶商看陶应木木的没反应,甘氏又止不住的哭,皱了皱眉,不知如何是好。

陶青儿却拉了拉甘氏的衣袂说道:“娘,青儿饿了。”

甘氏这才反应了过来连忙道:“看我!光顾着哭了,青儿饿了,应儿睡了一晚上没吃东西,也饿了吧。张婶,去作粥食。”

张婶应了一声,拉着陶茂和樊槐下去了。

看到甘氏止住了哭声,陶应才向陶商和陶青儿打了招呼:“大兄”、“小妹”。

又对甘氏说:“让母亲担心了,儿错了!”

甘氏拉着陶应的手说:“没事了没事了,下次别再调皮了,身上还有甚么不适吗?”

陶应虽然脖子还有些酸痛,但不想让甘氏再担心:“儿没甚么不适,只是摔了一下岔了气。”

甘氏这才放下了心:“这么高的树上摔下来丝毫无事,吾儿果然福大命大。一会吃完粥饭跟我去轩辕帝君面前上三炷香磕几个头,谢谢帝君护佑之恩,再当面谢谢乌角仙师亲自为你诊治之德!”

陶应唯有喏喏。

不一会张婶领着陶茂、樊槐、白芷,一人端着一个朱漆檈案进来。

这是泰山上平天观的小独院,专供来往富宦人家信徒歇住,虽简朴却清净。昨天陶应摔晕过去后,甘氏就命人将陶应搬进了堂后的主屋里。

主屋比较宽敞,张婶等铺好篾席,陶应要起床入席时,甘氏拉住了陶应道:“应儿尚未痊愈,不用入席,就与我一同在床上用食吧。”

说着吩咐张婶把两个檈案并列在床上,另两个檈案则对置在左右席上。

陶应见都是自己家人,也不好多推辞,就坐在了右侧案前。

因着是旅途在外,带得是相对轻便的朱漆檈案,檈案与普通食案不同,乃是较小的三足圆案,直径约汉尺两尺不到。此时檈案上放着六个漆椀,外侧从左到右依次是红色的豖脯、白色的鱼鲊、黑色的木耳,内侧从左到右依次是浅米色的梁粥、褐色的豆酱、绿色的堇菜汤,左列箸,右置匕。

陶应看到这食案上整齐精致的食物,不禁想到,这年头吃个早饭也太考究了。想管想,肚子却真的饿了,看到母亲已经开始动箸,陶应也开动了起来。

炙烤过的豖脯香嫩美味,类似于咸鱼的鱼鲊鲜而不会太咸,木耳清脆可口,看上去有点像小米粥的梁粥滑糯无比,豆酱醇香,堇菜汤清甜,直到三椀梁粟粥下肚才停了下来。纯天然无农药的汉代美食真的是好吃啊,虽然陶应尚没有搞懂为什么会突然回到汉朝,却因为填饱肚子而稍稍安了心。

旁边甘氏早就停了箸,看着陶应大口大口吃菜喝粥,心中欣慰:“应儿吃的这么香,应该是没摔坏了,乌角仙师说的非祸乃福,应儿这又会有什么福报呢?”

甘氏看到儿女们都食毕了,吩咐张婶收掉檈案,对陶应说:“应儿好好休息,午后娘带你去拜谢轩辕帝君和仙师。”

陶商跟着说到:“二弟好生养息,莫要再让母亲大人担心。”

陶青儿却说:“娘,青儿要陪二兄。”

甘氏瞪了青儿一眼:“别和你二兄胡闹,娘昨晚一宿没睡,来陪娘去歇息一会。”说完拉起青儿就走。

青儿吐了吐舌头,只得跟着母亲走,边走还边转过头来向陶应做鬼脸。

陶应对着这古灵精怪的小丫头也只能咧嘴笑笑。

目送甘氏带着陶商、青儿一起走了出去,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陶应收回目光,木然坐在床榻上,陷入了沉思。

注:

床、榻:汉代床与榻为卧具及坐具,约高一汉尺,床为大,榻略小。

椀:通碗。

箸:筷子。

匕:浅平的勺子。

豖脯:猪肉脯。

鱼鲊:用盐或酱料短暂腌制的鱼类食品。

粱:粟中最优品种,类似现代小米,非富贵之家不得食,膏粱子弟中的粱即是。

豆酱:也称豉,豆类发酵所制调味品,在古代与盐同为重要调味品之一。

出场人物:

陶应:本书主人公,十一岁。

白芷:家中婢女,八岁。

张婶:甘氏跟嫁的仆妇。

陶茂:张婶小儿子,陶应打小的玩伴,绰号小猴儿。

樊槐:陶应父亲上任途中收容的孤儿,能吃能睡力气大,绰号大笨牛。

甘氏:陶应之母。

陶商:陶应长兄。

陶青儿:陶应幼妹,五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17 7:06:20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