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天极 徐克谦:论先秦道家的道德哲学 (下)

洪荒之天极 李牧风 玄幻奇幻 | 上古神话 更新时间:2012-08-10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二、道家的道德修养论

道家的德育理论,也是跟他们对“道德”的理解相一致的。说到道德教育,儒家、道家都讲要“修身”,也即道德修养。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老子也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但儒、道两家“修身”的方法和路径却很不一样。

如果说“修身”或道德修养是一项心灵工程,那么儒家的“修身”是在做加法,试图在人的心灵中培育一些东西、树立一些东西,如仁义孝悌忠信的观念、礼的规范等等。在这一点上,孟子和荀子的区别仅仅在于:孟子认为道德的萌芽本来就在人的心性中,只要精心呵护,勤除草勤施肥就可以,但不要拔苗助长;而荀子认为这些东西人性中本来就没有,要用人为的方式栽培进去。而道家的“修身”恰好相反,是在做减法,是要把人的心灵中那些不“道德”的东西都减掉,减掉以后人就“道德”了,这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要减掉或“损”掉的东西包括贪婪之欲、争斗之心、夸耀之心、骄傲之气、世俗的功名心,乃至于儒家的“仁义”观念。之所以要“损”掉,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道德”之外的东西,多余的东西,是对原始本真的“道德”的遮蔽,是超出正常人性之外的旁支斜出,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骈拇枝指”、“附赘悬疣”。减损掉这些东西的过程,就是回归“道”的过程,也就是“积德”的过程。

损之又损,也就是逐步向婴儿、向原始本真的状态复归。因为在道家看来,婴儿、孩童比成年人更“道德”,原始人比文明人更“道德”。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庄子认为原始人生活在“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不知道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分,“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马蹄》)他们是“道德”最高的人、“至德”“全德”之人。婴儿和原始人,是天然“道德”的,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样才会不“道德”。因此对于成年人、文明人来说,道德修养,就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复归于婴儿,回归原始之“德”。

具体体现这种减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庄子所谓“心斋”与“坐忘”。“心斋”就是要排除一切私心杂念,让心灵保持虚空状态,这样“道”才能进入人心,人才会有“德”。所以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所谓“坐忘”,就是通过精神修炼,使自己逐渐忘掉那些世俗的观念,首先是“忘仁义”,“忘礼乐”,进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又如《大宗师》篇女偊向南伯子葵介绍自己修道的方法,也是从“外天下”开始,到“外物”、“外生”,然后“朝彻”“见独”,最后进入“无古今”、“不生不死”,与“道”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是一种逐步减损的方法。当一个人一步一步将贪鄙之心、世俗的杂念、人间的功名乃至于生死的观念都排除忘却了之后,他当然就自然而然回归崇高的“道德”了。

此外,道家提倡一种“不言之教”(《老子》四十三章)。因为道家认为真正的“道德”不是一种言辞的说教,那种“道德”的至高境界甚至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去感悟、去体验。而能够让别人感悟、体验到“道德”人,自己首先得是“全德之人”,就像《庄子·德充符》所记载的兀者王骀一类人物,“立不教,坐不议”,但却能吸引很多人到他们那里去“从之游”,尽管他们的外貌并不美,但其内在之“德”却使他们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主要不是靠教育者夸夸其谈、天花乱坠的言辞,而是靠教育者自身内在的真诚鲜活的道德感染力。一个自身没有“德”却还在那里对别人进行道德说教的人,借用《庄子·德充符》里的一个比喻,就好比一头已经死去的母猪还在给小猪们喂奶,小猪们开始不觉察,也许还会吮几口,等到过一会儿觉察到不是那么回事儿,就会弃之而去了。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道家强调“道德”要“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嘴上说一套,行动做的又是一套,就不“真”。道家之所以不满意儒家的礼教,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它不“真”。早期儒家经典里确实连一个“真”字都找不到,“真”这个字是在《庄子》书中才开始大量使用的。而道家的“道德”是属“天”的,是天然的“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同上)

道家的道德修养,是个体内在的需求和自觉自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因此并不需要外在的“名”来认可,不需要什么表彰。在道家思想中,内在的“道德”与外在的“功名”是排斥的。而儒家则是“立德”与“立名”可以并行不悖,后来甚至有“道德功名”的合称。受其影响,古代有举孝廉、立牌坊等表彰道德的形式,现在人们也会用评选“道德楷模”、表彰“道德标兵”之类的手段,鼓励人们争当“道德楷模”、“道德标兵”,以为这样就可以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在道家看来,这样做,恰恰把“道德”给毁了。因为立了外在的“名”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去“争”,而道家认为“争”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是“道德”沦丧的表现。因此道家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三章)。道家认为“道德”之“善”的最高境界,是人们普遍都那么做,但却不意识到那就是“善”。如果是因为知道那样做就叫做“善”,因而故意那样去做,那就反而是“不善”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对于个人来说,真正的“善”德应该是像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一样,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付出,而不是要争得什么表彰或奖励,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老子》八章)

三、道家哲学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道家的德育哲学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道家思想启发我们要提升“道德”的境界。我们固然需要一些很具体的道德规范,例如师德、医德、商业道德、政治道德等等职业道德规范,家庭内部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以及日常生活、公共秩序中一些文明道德,等等。离开了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道德就会变得很空洞。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小道德的层面,那还是不够的。庄子说过“盗亦有道”,强盗其实也有强盗的职业道德,一伙盗贼在偷盗的过程中,圣、勇、义、知、仁五种道德品质都体现出来了(《庄子·胠箧》)。他们算不算“道德”呢?因此在小道德之上,还要有大道德,必须把道德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才能给那些小道德以更加清楚的价值导向,才能为那些具体的道德规范赋予更深刻的意义,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今天,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些重大难题,已经不是那些小道德层次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就更需要我们有大境界、高层次的“道德”。就道德教育的对象而言,如果能使他们的道德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那些行为规范和操守层面上的道德问题,便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其次,道家认为修养“道德”,其实是个向“道德”回归的过程,也即向人的自然本性回归,因为素朴原始的人性就是“道德”的。先秦诸子经常喜欢以陶工、木匠用规矩绳墨把泥坯、树木制作成有用的器皿,来比喻通过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把人培养为君子。荀子认为这个比喻很恰当,人的本性是不善的,就是要用仁义礼作为规矩绳墨,来矫治人性,才能把人培养成君子。而孟子则指出将树木制作成器皿,那是要扭曲树木的本性的;但用仁义来教育人却与此相反,不是扭曲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中原来就有仁义的萌芽。庄子《马蹄》篇也用了类似的比喻,但是庄子的态度跟孟子、荀子都不一样,他认为陶工、木匠把泥土、树木制作成器皿,恰恰是毁掉了泥土、树木的本性。同样,用仁义礼乐来治人,也是把人的本性毁了。人的本性本来就是“道德”的,“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也许我们今天不会完全赞同道家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也提醒我们,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合乎人性,避免使道德教育异化,走向扭曲人性、“礼教吃人”邪路。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道家的“道德”哲学,是对儒家道德教化的一种补充与制衡。

再次,道家讲“不言之教”、“精诚动人”,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者也很有启发。道德在今人看来也算是一种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美德即知识”。既是知识就离不开语言,因此通过语言来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对于道家来说,“道德”却绝不只是一种知识(在道家文本里有些段落甚至暗示,越是“无知”越是接近“道德”),或者可以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小知识,“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庄子·缮性》),也不是只靠语言可以讲得清楚的。“道德”对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符合“道”的真实生存状态,其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真诚实在。对于今天的德育工作者来说,用语言来传播道德的知识当然也仍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教育者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这才是对教育对象最具有说服力和示范作用的东西,是道德之本。离开了这个根本的空口说教,不但令人生厌,而且也没有效果。

最后,道家的德育观,重视道德主体的无为自化,让道德主体在没有外在强制和约束情况下自我完善、“自化”、“自正”。老子说:“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道家认为“道”本来就是“无为”的,而“德”则是万物和人类本然的根性。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清静无为,不刻意用“名”“利”来挑逗民众的欲望,刺激民众为了这个名为了那个利而争个不休,使得民众不能安宁,民众自然会归于纯朴和安静,复归于“道德”。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世界书局,1936.

4.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本文原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p.19-23页)

清明踏青快乐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4日到4月6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5/7 22:57:13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