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162章 赵充国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叶还生 军事历史 | 人文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7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后来呢,汉宣帝又下诏书,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和强弩将军许延寿,带兵前往赵充国屯兵的地方,让他们在十二月与赵充国会合,一起进攻先零。

那时候啊,已经有一万多羌人投降汉军了,赵充国估计羌人这回是肯定要败了。

所以啊,他就打算撤掉骑兵,用步兵在当地屯垦戍卫,等着羌人自己累得够呛,然后一举拿下。

赵充国的奏章都写好了,但还没上奏呢,就接到了汉宣帝命令他进兵的诏书。

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让幕僚去劝赵充国:

“爹啊,要是出兵会损兵折将、倾覆国家的话,您坚持防守不出兵也还说得过去。

可现在只是利弊权衡的问题啊,您就别再争执了。

万一违背了皇上的旨意,御史一来责问,您自身都难保了,还怎么保护国家啊!”

赵充国听了这话啊,长叹了口气说:“你这话啊,真是太没眼光了!

要是当初就采纳我的意见的话啊,羌人哪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呢!

想当初,我推荐辛武贤去西羌巡行的时候啊,丞相、御史却奏请皇上派了义渠安国去,结果呢?

把事儿给办砸了!

那时候的金城、湟中地区啊,谷价一斛才八钱,我曾对司农中丞耿寿昌说:‘咱们只要买三百万斛谷物储备起来啊,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可是呢?

耿寿昌只买了一百万斛,实际上呢?

只得到四十万斛!

再加上义渠安国又用去了一半,这两项计划都没实现,才让羌人有胆子反叛!

这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

现在战事久久不能结束,要是四方蛮夷突然动摇了,借机相继起兵造反的话啊,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无法收拾了!

可不仅仅是羌人让人忧虑啊,我誓死也要坚持我的意见。

我相信皇上是个圣明的君主,我可以向他陈述我的忠言。”

哎呀,这老头子真是有眼光、有魄力啊!

话说那赵充国,这位老江湖、军事鬼才,给朝廷上书提了个屯田的妙计。

老赵写道:“我手下这帮兵哥哥和马牛们,每天吃的粮草简直能堆成小山,得从四面八方搜刮来。

那羌人老是捣乱,要是不停息,咱们这徭役可就没完没了啦。

说实话,我真怕再搞出啥幺蛾子,给皇上您添乱。

老这么下去,咱们朝廷还怎么称霸天下啊?

这帮羌人,用智谋搞定他们易如反掌,可要是硬碰硬,那可就难了。

所以啊,我说,别跟他们硬杠!

您看看,从临羌到浩这一片儿,羌人以前耕的地,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那些没开垦的荒地,加起来得好几千顷呢。

就是那些驿站,哎呀妈呀,破得不成样子了。

我之前就派兵哥哥们去山里砍树,一下子砍了六万多株,全都堆在湟水边上。

我有个点子,咱们把骑兵撤回去,留下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一个步兵哥哥,分散在各个重要的地方。

等那河水一解冻,这些木头就能顺着流下去,咱们正好用来修修乡亭、沟渠啥的。

还有啊,咱们得在湟水西边建七十座桥梁,把鲜水一带的路都给串起来。

等到明年春耕的时候,每个屯田的兵哥哥,都能分到三十亩地。

到了四月,草木都长出来了,咱们就从各郡调些骑兵来,再从属国拉点胡人骑兵,各一千人,去给屯田的哥哥们站岗。

这样一来,屯田收的粮食就能运到金城去存起来,这不就省下一大笔钱了吗?

现在大司农送来的粮食,足够一万人吃上一整年了。

我这就给您奉上屯田的规划和所需的器具清单哈。”

汉宣帝一看这奏折,心里就琢磨着:“老赵这脑瓜子挺好使啊!”

于是下诏问赵充国:“按你的计划来,羌人的叛乱啥时候能摆平?这战事又啥时候能了结?你给朕好好想想,拿个最佳方案出来,再跟朕汇报!”

赵充国接了旨,又上了道奏折,写道:

“皇上啊,我听说,帝王的军队,最好是不战而胜、以智取胜。

《孙子兵法》里都说了,‘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手,得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伺机而动。’这些蛮夷虽然跟咱们礼仪之邦不一样,但他们也想趋利避害、爱护亲人、怕死啊。

现在这些羌人啊,好地好草都没了,跑到老林子里去了,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找不着了,一家子都散了架了,个个都想反水了。

这时候啊,皇上您要是能把兵撤了,留个万把人屯田,那可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啊!等着羌人自己垮台算了。

虽然羌人还没平定呢啊,可这么一来啊,一年内战事也就能结束了!

羌人现在已经开始崩溃了哈,有一万七千多人投降咱们了!

还有七十多批人,听了咱们的劝告之后呢,回去劝同伴别再跟朝廷作对了!

这些人啊,就是咱们瓦解羌人的好帮手啊!

我给大伙儿总结一下,不出兵,而让士兵们留下来屯田的十二大爽点!

首先呢,九位步兵大佬和上万名官兵,既能备战又能种地攒粮,这就是所谓的“文武双全”,牛气冲天,此为其一爽点!

再说这屯田,咱们把羌人赶到一边去,别让他们回来占咱们肥沃的土地。

让他们饿得嗷嗷叫,自然就窝里反了,此为其二爽点!

还有啊,咱们的老百姓也能一起种地,不耽误农业生产,大家都有饭吃,此为其三爽点!

骑兵哥哥们啊,你们那战马一个月的口粮,能让屯田的兄弟们吃一年呢!省下的钱,够咱们喝好几壶了,此为其四爽点!

等到春暖花开,咱们就顺着黄河、湟水运粮到临羌,向羌人秀秀肌肉,这就是咱们以后打胜仗的资本,此为其五爽点!

农闲的时候,咱们还可以把以前砍的木头拿来修修驿站,把物资送到金城去,此为其六爽点!

要是现在出兵,那就是冒险,还不一定能赢;但咱们按兵不动,让那些叛乱的羌人在寒风中哆嗦,受点天灾人祸,咱们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美哉?此为其七爽点!

这样一来,咱们还能避免损兵折将、冒险深入追击的风险,此为其八爽点!

对内呢,咱们朝廷的威严一点儿也没丢;对外呢,也没给羌人任何机会,此为其九爽点!

还有啊,咱们这么做,黄河南岸那些大部族也不会被惊动,不会给皇上您添乱,此为其十爽点!

再说说修建桥梁的事儿吧!

把隍中到鲜水的路都修通了,咱们就能控制西域、扬威千里之外了!

以后军队过路就像回家一样方便!此为其十一爽点!

最后呢,省钱啊!大省特省!这样咱们就不用再征发徭役、担心出啥意外了!此为其十二爽点!

所以说啊,留兵屯田有这么多好处;出兵攻击呢?啥好处都没了!请皇上您英明抉择啊!”

赵充国这番话啊,简直是字字珠玑、句句在理!

把屯田的好处说得一清二楚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啊!

话说那汉宣帝读完老赵的奏折,摸了摸下巴,琢磨着说:

“老赵啊老赵,你说一年内能摆平那羌人,是今年冬天动手呢,还是啥时候呢?

你就不怕那羌人听说咱们把骑兵撤了,集结起精锐部队,来骚扰咱们的屯田小哥哥和守城的将士们?

他们要是再次发飙去杀掠百姓,咱们该如何应对呢?

老赵啊,你再给朕好好琢磨琢磨,然后给朕回个话儿。”

老赵一听,这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立马再次上奏说:

“皇上啊,臣听说,行军打仗这事儿,得靠大脑,多算算总比少算算强。

那先零羌的家伙们,现在剩下的精兵不到七八千了,他们地盘没了,被赶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又冷又饿的,不少人都想着回家。

我看啊,他们垮台的日子不远了,最迟明年春天,所以说一年内能搞定他们嘛。

您看这北部边疆,从敦煌到辽东,一长串儿的地儿,守边的官吏和士兵们有好几千人呢,那羌人多次想要攻进来都没能成功。

现在咱们虽然撤了骑兵,但羌人看到还有一万精兵在这儿屯田守卫,而且从现在到三月底,他们的马儿都饿得皮包骨,肯定不敢把老婆孩子扔在一边,长途跋涉来骚扰咱们;也不敢把家人送回家乡。

这就是为啥我预计他们会原地崩溃、不战自败的原因啦。

至于羌人小打小闹的骚扰,偶尔伤几个百姓,这种小事儿本来就难以避免。

臣听说啊,打仗要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能轻易出手;进攻要是没有必取的把握,就不能轻易动弹。

如果咱们出兵,即使不能全灭先零羌,但能让他们老实点儿,那也可以打。

可如果今天还是不能让他们老实呢?

那咱们不就白白浪费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去冒险了?

这样得不到好处还让自己人困马乏、威风扫地而损害自己啊!

不能这样对付那些野蛮人啊!

再说了啊,大军一旦出动,回来就不能再留了,而湟中这块地儿又不能没人守,如果这样呢,那劳役就又来了,臣觉得真心没啥好处啊!

臣自己想啊,如果遵照皇上的旨意出兵去攻打羌人,用尽了皇上的精锐部队,结果却可能一无所获,即使能暂时避免嫌疑,过后也可能不负责任、不受指责,然而这种个人的好处却是对皇上的不忠诚、不是明君和国家的福气啊!”

哈哈,老赵这番话,说得真是妙啊!

把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好处都抖落出来了!

让人不服不行他的聪明才智啊!

话说那赵充国老将军,每次给朝廷上个奏折,都像是给公卿大臣们出了道难题。

汉宣帝这皇上也是挺逗的,每次都把这些奏折甩给大臣们去琢磨。

开始的时候啊,大臣们一看,纷纷摇头,只有十分之三的人觉得老赵说得有点道理。

可是后来呢,这十分之三的比例就像是雨后春笋,蹭蹭地往上涨,最后竟然涨到了十分之八!

汉宣帝就纳闷儿了,问那些一开始瞧不起老赵的大臣们:“诶,你们几个,咋就突然改口了呢?”

这些大臣们啊,一个个羞得脸红脖子粗的,磕头如捣蒜,承认自己一开始是瞎了眼。

这时候,丞相魏相也蹦出来了,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

“哎呀,说到军事方面的事儿啊,我可真是个门外汉。

不过这赵充国老将军啊,他可不是吃素的,筹划军事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

我敢拿我这把老骨头担保,他的计划肯定能行!”

汉宣帝一听,乐了,觉得这老赵还真是个人物,于是好好地夸了他一番,并且采纳了他的计划。

同时呢,破羌将军辛武贤和强弩将军许延寿这俩人,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多次建议出兵攻击。

汉宣帝想了想,觉得也行,就下诏让他们跟着老赵一起出兵。

结果咋样呢?

许延寿出兵,一下子就招降了四千多人;辛武贤更是个狠人,斩首二千级;赵也不甘示弱,斩首和招降加起来也有二千余人;赵充国老将军呢,更是老当益壮,又招降了五千余人。

汉宣帝一看这战绩,笑得合不拢嘴,大手一挥,下诏让大家都撤兵了,只留下赵充国在当地继续他的屯田大业。

哎呀,说到这儿,还得提一嘴,那个大司农朱邑老头儿去世了。

这朱邑啊,可是个老实巴交的官吏,一辈子奉职守法。

汉宣帝听说他去世了,心里那个惋惜啊,于是下诏赐给他的儿子黄金一百斤,让他好好祭祀祭祀他老爹。

这事儿啊,也说明了汉宣帝这皇上,还是挺有人情味的,对官员们也是挺关心和体恤的。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7 9:22:52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