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和鸣 土木之变危朝局 万侍逢时伴皇子

王朝和鸣 置身事内 军事历史 | 人文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0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受到权宦王振的唆使,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这位年轻的君主好大喜功,只想效法太祖、太宗及宣宗,却不知深浅。其结果就是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在北伐途中遭到蒙古骑兵的埋伏,在土木堡一带(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近乎全军覆灭,此役过后,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大明危,时局告急。

从现在看来,土木堡之变是对明蒙关系的一次重新洗牌,瓦剌骑兵以极小的损失换来的是明朝中央精锐军的伤亡过半、阵亡三分之一。还需强调的是,此役战死的勋贵重臣不计其数,所以也有人说此役甚至改变了朝局——改变的是自洪武、永乐朝文武关系的对峙。据《明实录》载: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荣、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等皆死焉。

消息第二天夜里传至京师,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全城戒严,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望风而逃之辈比比皆是。

早朝,朝堂之上掀起一场激烈的争论,是战是和,究竟该如何定夺?

翰林院侍讲徐珵高声、正气凌然道:“天象示警,以避刀兵,瓦剌也先此一行来势汹汹,人心惶惶,依臣之见,南迁可解危局,待瓦剌退去,再造山河。”

“京师告急,民心不稳,我朝精锐军队已丧失殆尽,瓦剌来势汹汹,恐我军难胜。”

“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那瓦剌多属骑兵,想必远途跋涉,已然疲惫,打仗靠的是补给,如今北京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足可以作坚城壁垒,拒敌于外。”

“臣也是此意,寻常百姓可附风而徙,而我朝廷却不可南迁,只要京师未破,我大明朝根基尚在,时下应立即组织京城禁军……”

大殿上文官们慷慨激昂,各抒己见,龙椅上的女人面露难色,身为太后,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虑不止;身为母亲,她为被俘的儿子日日担惊受怕。如今坐在这龙椅之上,却是如坐针毡。她垂下眼眸,仔细听着下面这些文官的激烈争论,心想若是丈夫在时会如何来应对今天的情况。

皇太后内心是倾向于主战派的,她不懂战争,但她懂得倘若朝廷弃京都避战瓦剌将会是怎样恶劣的影响——若到那时,大明朝的天威将荡然无存,辱没祖宗太庙,危及江山社稷。但让她懊恼的是朝臣纷纷建议南迁。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你们难道忘了宋朝南迁的教训了吗?”一声雄浑激昂的言语引起了皇太后的注意,她猛地睁开双眼,望向能够说出此话的大臣。

说出此话的是兵部侍郎于谦,此言一出,众人皆哑口无声,“我朝社稷宗庙、皇陵都在京师,一旦迁都,瓦剌也先势必毁我宗庙,践踏皇陵,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兵部左侍郎于谦,卿主张守卫京师,可有良策?”

“京师城高池深,粮草充足,然京中禁军多羸弱,臣请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皇太后深以为然,点了点头,吏部尚书王直及内阁学士陈循在朝中颇有些威望都予以赞同,其他朝臣眼见皇太后主战,便不再提出异议,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

“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臣请立监国,以安定人心。”

“臣附议!”

太后思量良久,望了望殿上站定未发一言的朱祁钰,朱祁钰系朱祁镇异母弟,当朝郕王。此时的他低头不语,所以并不知道皇太后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先皇朱瞻基虽为一代明君,但却英年早逝,仅仅在位了十年,许是因此,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这样的子嗣数量,相较于他的爷爷和父亲来说,确实算少的。

太后又望向群臣,环顾朝堂,此时终于一心,她不禁欣慰地嘴角一咧,但又很快收了回去,端正了自己的坐姿,轻轻地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宣布此次朝议的定局。

“立陛下嫡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着兵部左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领正二品衔,二人一同节制京中所有兵马。国难当头,卿等宜尽心尽力,部署战略防御,倘若有乱我军心,阻我大计者,立斩不饶,告慰城中百姓。”

“太后圣明!”群臣一同高呼。

此时的朱见深尚在襁褓之中,刚刚三岁的他不知道国家历经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此时的他正处于酣睡之中,侍立在旁的万贞儿正慢悠悠地用蒲扇给主子扇着柔和的风。尽管额头上不断结出豆大的汗珠,她也没有松懈对小主子的服侍,只有当这小豆子垂至眼眸时,她才会停下来扇风,用纤细的手轻轻擦掉汗珠。

万贞儿是昨天才被授意照顾新立的皇太子的,她是皇太后的贴身侍女,小主子年幼,皇太后便将他带在身边,因此他便自然而然的住在了仁寿宫。

仁寿宫属于乾清宫一部分,挨着皇帝的乾清宫,此前住在仁寿宫的是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在英宗登基后过世,即宣德十年到正统七年。封建社会自秦汉唐宋以来,大趋势是权力不断向君主集中,仁寿宫权重,是因为接近皇帝,张太皇太后住在孙子乾清宫的隔壁,方便孙子朝拜和行使干政权力,即最重要的教导孙子英宗。自张太皇太后驾崩之后,孙太后便理所当然地住进了仁寿宫,行同张太皇太后,现在国家的中枢乃是仁寿宫,执掌权力之首便是孙皇太后。

万贞儿正是十九岁的妙龄少女,但她的脸上呈现的是超乎实际年龄的平稳,他出身贫寒,四岁便被送入宫中,从小便尝尽了世间冷暖,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本事。十五年的磨难,十五年的风霜,早已使她尚稚嫩的心变冷变硬。她算不上很漂亮,但性格很好。她懂得分寸,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她明白,她是奴隶,是仆人,是来服务宫中的贵人主子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她总是十分乖巧,不争不辩,有时自认吃亏也不愿得罪人。

我们常常讲,吃亏是福,好脾气赢得好人缘。万贞儿是幸运的,又或许是老天爷眷顾,她被皇太后看中做了贴身的侍女,照顾太后的起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而这个最终决定她荣华富贵的人出现了,正是她面前的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纯皇帝。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扮猪吃老虎。”联系我们后来了解到的其跋扈的形象,万贞儿的乖巧多半是装出来的,不过是为达目的所做出的一时的隐忍。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b.faloo.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4/6/15 14:44:56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